" 君子不器"一語出自《論語.為政篇》,原文是:"君子不器!朝聞道,夕死足矣!"所謂"器"就是指只能適用於某一狹窄領域的專長技能,而一旦領域稍有變更、境遇稍有變化,其專長技能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而 "不器"則指不專限於一門手藝的道德高尚之士,是指那些心性高、器局大、能夠通瞻全局的人才。君子當精於藝,儒教始祖孔子本人就是一個六藝嫻熟的人。但是即使能夠六藝精熟,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充其量也只是在"技藝"的層次。因此即使在"技藝"方面有博大精深的造詣,也只能像是最珍貴的器皿一樣。君子應該有更高的對於"道"的追求與感悟,這才能使人品更加完善並使靈魂得到升華。如果僅止於"技藝",那就是成為"器"了,窮其一生只得鵰蟲小技,如果能夠進而成"道" ,那就是人世間的得道之士。孔子自己身為聖人,卻仍然心懷謙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對"道"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可以從"朝聞道,夕死足矣!"中看出,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一目瞭然。由此可以看出,學習知識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做人應該通過人生的修行感知宇宙的真理,徹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同樣的道理,道家對於技能與道德的關係的理解則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說:追求學問,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習有所成。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盡量減少自己的慾望和行為。對自己的慾望和行為減之再減,堅持不懈地一直減下去,最後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達到了無為的境界之後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實現了。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啊!
知識與技能只能教會人怎樣做事;佛法和真道才能教導人們怎樣去做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應該僅僅只是一種可供使用的器具,技巧和藝能充其量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佛法和真道才是人們應該畢生追求的光明大道。做學問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博聞強記、增長見識;佛法修道,則必須放淡慾望、清淨無為,並且必須專一修煉,才能得道與開慧。自古求道難,聞道難,得道更難。人生於天地之間,理應養浩然之氣,修佛法正道,走返本歸真之路,方為正人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