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燈節的起源,據泰國史書記載傳說紛紜。流傳較廣泛的,大致有三個。
傳說一:素可泰王朝貴妃傳藝
八百多年前的泰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每年泰歷十二月十五日月圓時節,居民都聚集於首都慶祝"燈節",而皇上必循例龍舟游河,王后及妃嬪亦隨聖駕游幸,其時臣民嬉水於河中,隨後在國王的主持下,全城大放煙花,徹夜歡騰。相傳皇朝中有位名為娜諾帕瑪絲的貴妃,心靈手巧,極富藝術天才,她別出心裁地用香蕉葉折疊成了一盞蓮花形的燈船,上面以水果雕成的花鳥圖案裝飾,並插上鮮花,點著香燭,放在水裡,使其隨風飄蕩,以表示對佛祖和河神的感謝之情。
國王見後大喜,下令以此水燈作為範例,泰歷的每年十二月十五日為水燈節。
傳說二:暹羅公主祛病
相傳很久以前,暹羅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公主,在菩提樹下遇到佛祖釋迦牟尼。佛祖對她說,如果要趕走身上的病魔,就得在佛歷的十二月十一日月圓之夜,把自己的指甲碎和頭髮,放在一個蓮花形的燈座裡,再點上蠟燭,拿到河裡去放。這個故事流傳開來,泰國人競相跟隨,發展成今日的水燈節。
傳說三:答謝水神
傳說當年干烹(Kamphaeng)國王掌管暹羅第一王朝速古臺(Sukhothai)時,覺得年年風調雨順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對水神MaeKongka又敬畏又感激,總覺得必須大事慶祝一番,才能一表內心對水神的謝意。
後來有個名叫Nophamas的女子,她對這個節日的後來慶祝儀式起著更大的影響。她也為了答謝水神的大恩大德,於是以中南半島上最古老的婆羅門形式,製造一個酷似荷花的水燈,並在水燈內插了焚香、蠟燭,還加一些米飯,撒一點米酒、錢幣,然後放到河面上去,供奉水神。
據說Nophamas還向當時的國王解釋,遠在印度的Nammada河畔,當地的國王是用這樣的水燈來敬祀佛主在沙灘上留下的腳印,何不也用同樣的方法來向水神獻上敬意。
國王贊成,於是就規定每年陰曆十二月,雨季快要結束,水漲船高時,選個花好月圓的夜晚,全國攜老帶幼,一起到河畔,觀看國王為大家點燃第一盞水燈下水禮的盛況。
泰語Loi是浮的意思,Krathong是水燈,水燈節這個傳統節日,就這樣隨著河水一飄七百多年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