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被哈佛錄取的第一天,湯玫捷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用高考了",在描述對高考的複雜心情時,湯玫捷說:"我慶幸不是因為我害怕高考,而是高考不能完整地評價我。"那麼哈佛的"高考",她是如何過關的呢?
與中國高考不同,哈佛錄取學生沒有統一的考試,而是招生委員會根據申請者的綜合材料作出選擇,這其中包括申請人平時成績的證明、英語能力的證明、各種獎勵證書、來自中學兩封推薦信以及兩篇個人的小論文。
從小學開始的學生幹部經歷、一長串的演講寫作獲獎記錄,這些都是湯玫捷打動哈佛的原因。不過湯玫捷認為,高二結束後在美國著名私立中學希德威爾做一年國際交流生的經歷對申請非常重要。和美國的同學一起學習,一樣參加美國中學的考試,湯玫捷正是在這一年裡憑藉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中國學生只會讀書"的刻板印象。申請過程中,來自希德威爾學校的充分肯定為申請成功贏取了足夠的加分。
"我被哈佛肯定,是因為我和哈佛的精神、氣質相符。"湯玫捷認為自己和哈佛之間其實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真正幫她"轟"開哈佛大門的,也許是三種不經意間培養的"秘密武器"。
和之前來自中國的國際交流生不同,在希德威爾這所著名的私立學校,湯玫捷第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並不是"考試成績的超級優秀",而是入學一週後的一場校際曲棍球比賽,訓練才四天的湯玫捷作為替補上場,擔當後衛的她帶球一路狂奔,在與對方守門員一米線內的近距離對峙中撥球入網。這個極富"美國個人英雄主義" 色彩的進球讓湯玫捷一下子成為了校內的明星人物。
會打曲棍球的中國女生,這對一直認為中國學生只會做題的美國人來說,聽上去有那麼些"不可思議"。事實上,湯玫捷比賽前四天才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曲棍球。結束一年的交流生生涯時,湯玫捷最滿意的就是參加學校球隊的經歷。"去之前,幾乎所有的師兄師姐都告訴我不要參加體育社團,理由是這會耽誤很多時間,但是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只有參加球隊才可能真正融入當地的文化,你的個性和能力才能被他們容納和肯定。"離開學校的時候,湯玫捷已經是學校短曲棍球、長曲棍球、籃球三支球隊的主力,雖然平均每天要花掉3個小時參加正規訓練,週末甚至有可能花8 個小時去其他州參加比賽。
"在美國,體育早已超越了鍛練身體本身,體育是一種社交,可以考察一個人在團隊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而體育同時也需要參與者勇敢的精神和競爭意識,這些都是一個人進入社會後很重要的品質。"
美國歸來,湯玫捷對體育的理解更深刻,"入校一週代表校隊進球"就被湯玫捷寫進了申請入學的個人論文中,比更多中國學生更樂於參與體育社團的運動精神,不僅為她贏得了美國朋友的尊重,也同樣贏得了哈佛的認可。很難相信,湯玫捷會把幽默作為自己"轟"開哈佛大門的秘密武器,但這的確是她打動哈佛的理由,在希德威爾中學寫給哈佛的推薦信中,幽默被作為第一條推薦的品質大書特書。相對保守和拘謹的中國學生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難得。
" 我離開希德威爾的那一場演講一定讓每個學生都記住了我,因為我逗笑了他們每一個人。"那場十五分鐘的畢業演講,沒有中國學生一貫的溫情脈脈和戀戀不捨,離愁別緒被輕鬆的話語表述得妙趣橫生。湯玫捷回憶說:"那都是些英語式的笑話,翻譯成中文可能就沒意思了。"這場生動的演講,讓負責給湯玫捷寫推薦信的老師忍不住告訴她,湯玫捷的美國同學都認為她是個"有意思"的人。
不僅是演講,即使在平時的生活中,湯玫捷也是個樂觀開朗的人,這一點讓她和美國同學成為了好朋友,而與她接觸更久的中國同學同樣感受到了她的樂觀幽默。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湯玫捷始終是班長、大隊長、學生會主席,"我可能是同學眼裡最不像官的官。"湯玫捷說,組織活動的時候自己是個幹部,但是平時生活中自己絕對是個"開心果"。
在談及幽默的種種好處時,湯玫捷說到了自己最被人承認的口才也與幽默"脫不了干係","當你啥也不會說的時候,就輕鬆地開個玩笑吧。"湯玫捷說起她在美國有一次參加一所大學關於 "中國經濟問題"的研討會,自己因為交流生的身份被邀請,當她得知演講者中有一位因故缺席的時候,她自告奮勇地問主辦方能不能給她個發言的機會。在聽了她的表述之後,主辦者給了這個高中女生一次機會。
"現在想起來,在完全沒有講稿的情況下,一個高中女生的觀點能夠引起什麼注意呢,可能剛開頭就會被噓下去吧"。當穩定了情緒之後,湯玫捷用自己來到美國後,和美國同學談論中美經濟比較的一個笑話作為開場白,輕鬆開場之後,演講大獲成功。
幽默不只是玩笑,它是一個人勇敢、自信、開朗的象徵。
關鍵事件:在希德威爾學校寫給哈佛的推薦信中,湯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現被濃墨重彩地提及
" 如果你只會打球,美國人比你會打球的多了去了。"在湯玫捷看來,參與體育運動是自己能很快被接納的第一步,但中國學生一貫優秀的學習成績依舊是打動哈佛的不二法門。在美國的一年學習對湯玫捷來說是沒有學分要求的,但她結束時參加學校標準化測試幾乎獲得了滿分。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美國歷史課",她比所有美國同學的成績都要優秀。
勤奮、用功、嚴謹,這些中國學生最本色的品質湯玫捷身上一樣也不缺。
" 我是在每天陪 ‘美國媽媽'溜狗的一小時裡迅速了提高了英文聽說能力。"儘管在復旦附中時湯玫捷的英語成績已非常不錯,但真正到美國一個純英語的環境,湯玫捷還是感到不適應。作為交換生,湯玫捷居住在美國當地家庭當中,她的第一個"臨時媽媽"是一名作家,平時工作繁忙只有晚飯後的溜狗時間才有空閑,這被湯玫捷看成學習英文的最好機會。
從宗教到藝術、從風土人情到美國時政,這一個小時的"溜狗時間",湯玫捷和臨時媽媽的話題幾乎涉及了所有領域。因為溜狗的過程多少有些單調,"美國媽媽"對和湯玫捷的談話總是興致盎然。湯玫捷回憶道:"那是一段風雨無阻的美麗時光,和我的美國家庭培養深厚感情的同時也讓自己英語能力大幅提高,這些談話不像平時的生活對話,它的內容是那麼寬泛,極大地擴大了我的詞彙量。"
參加學校的體育社團活動儘管有趣,但是同樣佔去了湯玫捷大量的時間,美國學生是用犧牲學習時間來運動,但是湯玫捷只能犧牲睡眠時間來彌補,趕論文成了湯玫捷最深刻的記憶。"好幾次我都是第二天要交作業,頭天半夜還在趕論文。"而在課堂上,湯玫捷也永遠都是提問最多的一個。
美國中學生不像國內只需要做題,一個十一年級的學生期末要完成一篇20頁長度的論文。在國內中學論文練習的缺乏,湯玫捷不得不從論文格式開始從頭學習,不過正是這些不同的學習機會,讓她學會學術研究的方法。"怎樣去分析一個問題和解決一個問題,這種研究的能力是我在希德威爾學到的最重要的內容。"
在希德威爾學校寫給哈佛的推薦信中,湯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現被濃墨重彩地提及,她的出現改變了學校以為中國學生只會"做數學題"的印象。回顧自己成績的取得,湯玫捷說:"我很欣賞天才,但是我自己不是天才,我在語言和口頭表達上有一定天賦,但後天的努力是一定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