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父母們,都要習慣一件事: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別對孩子為所欲為,別緊緊抓牢孩子不撒手。給他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給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相信你的孩子。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時,兒子小州7歲。後來她又生了女兒凱莉、兒子三豬。現在,他們一家住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仨孩子分別上高中、小學和幼兒園。
蔡真妮大學念的是師範,在國內當過老師,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國生活後,異質文化的衝擊,使她的育兒方法不得不改變,先前習以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擰了過來。
經歷過用國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後,蔡真妮真切地領悟到了中美教育觀念上的差異。
咱們拿孩子當"物",他們把孩子當"人"
出於職業習慣和當媽的責任,來到國外,蔡真妮特別留心人家是怎麼管教孩子的,通過點滴生活小事,細細地品味觀察著。
"老外當父母的,特別尊重孩子,跟小孩說話,父母都要蹲下來,平視孩子。他們把孩子看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人,從小就讓孩子自主,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東西給小孩吃。這時,一般中國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媽發話才敢動手。老外的父母絕對不表態,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決定好了。
"看他們給小嬰兒換尿布,媽媽嘴裡會嘮嘮叨叨的:寶貝,我要給你換尿布了,可能你會有些涼呵,沒關係,馬上就好。咱們會覺得,小嬰孩能聽懂啥呀!可人家從孩子很小時起,無論對孩子做什麼事,會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父母總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在美國這些年,蔡真妮說她沒見過一個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著餵飯的,都是自己吃。幾個月能抱住奶瓶時,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歲左右,大人給繫個大飯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盤小碗,坐在小孩吃飯的特製椅上,用手抓著吃,抹得到處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國內,老二從小是姥姥帶的,吃飯那叫費勁兒,都是追著餵的。等到三豬時,我自己帶得可輕鬆了。說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豬現在3歲半,餓了,能自己烤麵包、抹果醬吃,拉開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凱莉9歲,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學去。老大更不用說,從高中開始我就沒給他做過早飯,而且到了週末,他還會為全家人做頓早餐呢。老外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們,只要孩子學習好,生活上的事老媽全包了。"
有了三豬後,蔡真妮參加了當地的"媽媽俱樂部"。這個俱樂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帶孩子的母親,每週活動一次。大家聚在一塊,分享育兒心得,帶著孩子一起玩。跟這些美國媽媽比,蔡真妮感覺美國媽媽對孩子更放手。
"咱們見孩子摔了,會趕緊扶起來,她們不。兩歲小孩摔趴了,媽媽頂多看一眼,該幹嘛幹嘛。像我女兒小時候跌倒,姥姥不僅要去扶,還要哄著,什麼東西磕絆的,還得打那東西幾下。這樣其實會讓孩子有一種心理,不管出了什麼錯,都怨別人,是別人的責任。老外不這樣,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責任。摔痛了吧,下回該知道注意了。"
在"媽媽俱樂部"裡,蔡真妮不斷地進行比較,自我調整,有意識地接受美國好的育兒觀念。她說跟這邊華人媽媽比,覺得自己做得不錯,但與美國媽媽比,還差得挺遠。
美國人牙齒都很整齊,因為大多是經過矯正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笑容很重要。蔡真妮認識的一個中國女孩牙不好,向媽媽提出想矯正牙齒,她媽就說:矯什麼矯,好幾千塊錢呢,不耽誤你吃飯就行了。女孩本來就內向,現在笑得越來越少,走路都是低著頭。
"想想,她心裏該多自卑,多苦惱!老外的孩子牙不齊,臉上長個青春痘什麼的,家長可在意了,馬上帶孩子去看醫生。那些美國孩子,不管學習好壞、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神氣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特重要,是個人物。"
美國父母不僅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對於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極其看重。
有天下午,鄰居茹娜讓蔡真妮的大兒子小州幫她家割草,蔡真妮也領著三豬在外邊玩。突然,她看見鄰居家4歲半的卡頓,緊張兮兮地從身邊跑了過來,跟他打招呼也不理睬,一溜煙兒地竄進自家後門。
"割完草,小州見我劈頭就問:媽,你有沒有拿信?我說:沒有啊!"原來茹娜要出門,把裝著割草工錢的信封放在信箱裡,等小州完工了,卻發現信箱裡是空的。或許是茹娜走時忘了,蔡真妮這麼認為,但小州說肯定是讓誰拿走了。
做晚飯時,門鈴響了,蔡真妮開門一看,是卡頓和媽媽茹娜站在門外。卡頓兩眼通紅,顯然哭得不輕。他手裡拿著一個破損的信封,看到蔡真妮就遞了過來,信封上寫著:給小州,茹娜。
卡頓的媽媽問他:"你要說什麼?"
"對不起,我知道做錯了,我不會再做這種事了。"卡頓抽泣著說,蔡真妮一下恍然大悟。
卡頓的媽媽講,她發現兒子在房間裡鬼鬼祟祟的,進去一查看,結果在枕頭底下找到了錢。最初以為拿的是姐姐的錢,證實是小州的錢後,她馬上領兒子還錢、道歉來了。
"為了緩解尷尬氣氛,我和她開玩笑說,這孩子這麼小,就對錢的興趣這麼大,將來可以去華爾街管理基金了。她嘆口氣說,卡頓是她家4個孩子中最聰明的,又是老小,被寵壞了。越聰明的孩子越難管教,現在,已到了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的時候了,而且犯了錯誤要去面對,要自己親自改正才行。"
送走了卡頓娘倆,一個念頭不停地在蔡真妮腦子裡轉悠著:假如三豬偷了別人的錢,我是否也會有勇氣領孩子上門道歉?
任何一種懲罰,都會給孩子心裏留下陰影
天底下,哪有小孩子不犯錯的。犯了錯咋辦?打呀!"咱小時候,不就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不打不成器。"沒出國時,蔡真妮認為打屁股,是管教孩子正確合理且立竿見影的辦法。
"這邊,別說老師打學生,我們在家裡,都不敢打。"打孩子的後果有多嚴重,華人老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自認為智力超群的老嚴,來美國的奮鬥目標是當科學院院士,得諾貝爾獎。豈料他的遠大前程,竟斷送在自己的幾巴掌上。
老嚴的女兒比較遲鈍,有一回他輔導女兒學習,一個問題講了若干遍女兒仍是不懂,老嚴失去耐心,打了女兒兩巴掌。第二天上學,老師見孩子胳膊上有瘀痕,不像是摔傷的,問咋回事,小孩子說是昨晚爸爸打的。這可不得了了,老師馬上通知校長,校長立即召集學校負責兒童心理、特殊教育的老師,詳細詢問孩子挨打的細節,最後通知了警察,警察當即就把孩子領走。很快,老嚴收到警局通知,他被控虐待女兒,在法院正式判決前,孩子將被放在寄養家庭裡,不許老嚴兩口子探望。官司打了近一年,老嚴被判虐待罪成立,剝奪孩子的撫養權,罰社區勞動幾百小時。不得已,老婆和他辦了離婚手續,自己申請將女兒從寄養家庭領了回來。
來美國後辛辛苦苦攢下的幾萬美金,老嚴全貢獻給了律師不說,判決後不久,老闆就找了個藉口炒了他的魷魚。在參加社區勞動的同時,老嚴滿世界地發簡歷,可沒一家單位接收他,因為他有"犯罪記錄"。走投無路的老嚴,最後帶著滿腔的憤懣和遺憾,領著老婆孩子海歸了。
千萬不能打!於是,蔡真妮試著用美國方式懲罰犯了錯的孩子,這個辦法叫 "timeout"。"這個詞,用中文很難直接翻譯,有人譯成‘隔離反省',讓犯錯的小孩單獨待在某個地方。這個地方,可以是教室的某個角落,或者家裡單獨的房間,只要與其他人隔離,不參與眾人活動就行。反省時間的長短,一般根據孩子的年齡而定。老外使這招兒特管用。"但蔡真妮用得不順手,在博客裡,她細述了自己使"timeout"時的"痛苦"。
凱莉6歲大時,一天,又把蔡真妮氣得七竅生煙,她決定使出這個撒手鐧。"Timeout!"一聽到這個詞,凱莉當即色變,抓住媽媽的衣服大喊:"我不要!不要!"看來,她在學校裡一定見識過這種處罰。蔡真妮聽了,暗自解氣,呵呵,終於有你怕的事了。
怕關廁所裡嚇壞她,折中一下,讓凱莉回自己房內反省10分鐘。"我想,屋裡有書、有玩具,隨便幹點什麼,時間一蹭就過去了。可因為我說的是‘timeout',在她心裏,這幾分鐘就是很嚴重的懲罰。所以,她死死地拽住我的衣服,不肯挪步。"
連拖帶拽拉女兒回了屋,這時的凱莉已是嚎啕大哭。蔡真妮說當時都想起了小時候在農村看殺豬,豬被捆綁時的淒厲叫聲。等她把女兒拖進屋時,發現自己難以脫身了。
"凱莉兩手緊緊抱住我的腰,頭伏在我的胸前扭動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全抹在我身上,嘴裡還嗚嚕嗚嚕地為自己申辯。我想掰開她的手,每次就要脫身時,只聽她又是一聲慘叫,我一愣神的功夫,她就又纏了上來。天哪!是她被‘timeout'了,還是我被‘timeout'了?"。時鐘指針一秒一秒地挪動,真是度秒如日,看凱莉痛苦的樣兒,當媽的怎能不心疼?挨過了6分鐘,蔡真妮受不了了,提前宣布"timeout"結束。
經此,女兒的行為好多了,每到關鍵處,只要一說出這個詞,她立刻會收斂,但蔡真妮輕易也不敢再使了。有回到姑姑家玩,凱莉又一次屢錯屢犯後,蔡真妮忍無可忍,下決心一定要"timeout"。因為知道女兒接下來的反應,蔡真妮對老公說:"我判決完了,輪到你執行了。"
"我老公上前拉女兒的手,一下子就被她像八爪章魚一樣纏上身,連哭帶嚎,老公一下子就懵了。轉頭看我,想讓我放女兒一馬。我想,豈能就讓我一人被女兒‘timeout',我嚴肅地搖搖頭。老公無奈地連抱帶拖拉凱莉上樓,女兒淒厲的哭聲和老公殷殷勸告聲,延綿不絕地沿樓梯向上飄去。可不一會兒,老公就下來了,身上的衣服皺皺巴巴,還沾著黏黏糊糊的東西。"
"這麼快就下來了,還不到10分鐘呢!"老公抹著頭上的汗,說:"6分鐘可以了,我已經到極限了!"
三豬因為特別調皮,在他3歲時,蔡真妮不得已就使了這一招,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第一次出招前,蔡真妮先解釋了無數遍什麼是"timeout",但三豬依舊我行我素。開始執行了,他也只是瞪著小眼睛冷靜地看著媽媽。蔡真妮把他關進主臥室,又在外頭聽了,沒哭也沒鬧,看來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她回廚房做飯。炒好一個菜後,蔡真妮又返身回去查看,一開門,看到的景象,讓她的血壓一下子躥升上來。
"三豬坐在地上,身上、臉上、手上,到處抹著黑乎乎的巧克力,嘴裡還大嚼著。看我進來,衝我笑著,一絲褐色的口水順著嘴角流下來。因為他嗜吃巧克力,我把家裡的巧克力都藏在了臥室。這下可好了,趁沒人,他翻出來大吃特吃。這哪裡是在受懲罰,分明是開洋葷呀!"
第二次,蔡真妮狠狠心,把三豬關進廁所。剛一轉身,就聽見裡邊"嘩----"的沖水聲,過一會兒,又是"嘩嘩嘩"的水聲。這小子在廁所裡玩起水了。蔡真妮打開門,三豬嬉皮笑臉地,好快活的樣兒,"timeout"無效。
第三次終於出效果了。這回犯錯後,蔡真妮把三豬放進封閉陽臺。陽臺有落地門和屋裡連著,他在外面可以看到屋內人在幹什麼。"我和他的哥哥姐姐,在屋裡又說又笑地吃東西,他趴在門上看著,兩隻小手使勁拍門上的玻璃,嘴裡喊著:讓我進去,讓我進去!看我們都不理他,小嘴慢慢地癟起來,眼淚在眼圈裡打轉。小州看不下去,說:媽媽,讓他進來吧!我說再等等,這才一分鐘呢。"又過了兩分鐘,小臉憋得通紅的三豬才被放進來,他扑到媽媽身上抽噎不已,蔡真妮就此諄諄教育了一番,希望這次能夠生效。
效果是顯著的。後來,只要三豬一調皮,當媽的指指陽臺,說一句"Timeout",他馬上就老實了。但也落下了後遺症,三豬從此不單獨到陽臺,也不和媽媽一起去,看到蔡真妮一個人進了陽臺,他一定要過去把門關上。
"這讓我反思:任何一種懲罰,都會給孩子心裏留下陰影,還是要少用,不得不用時,也要點到為止。"
美式教育的"絕活"
凱莉上的小學,一年開兩次家長會。開會時,老師不是把全體家長召集到一塊兒講,而是單獨談,打開文件夾給家長看,孩子這學期,哪哪哪有進步。比如語文,以前能造倆句子,現在能造4個啦。人際交往上,知道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東西啦......
"老師不但不告孩子的狀,而且說的全是好話。照咱中國父母的思維,就想知道孩子有啥缺點,改正了才進步不是?開始,我直截了當地問,老師絕對不直接講孩子哪裡不好。"
知道凱莉話特別多,蔡真妮忍不住問:她喜歡說話,會不會影響到你上課呢?
"你猜人家咋回答?老師樂呵呵地說:凱莉太開朗了,我非常喜歡。她哪天沒來上課,我會覺得教室裡少了點什麼,一下子沒有了生氣。瞧瞧,人家多會講話。我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我都覺得她太吵了,老師能一點沒感覺?但她會從好的角度想,把凱莉的多話,絕對看成優點,加以讚揚。"
後來,再開家長會,蔡真妮轉彎抹角地問老師:我家凱莉,有沒有什麼地方,我們可以幫到她,讓她做得更好?這麼著,老師才會提到不足的地方:"在單詞拼寫上,凱莉要是再努力一點,可能會減少錯誤率。"呵,蔡真妮明白了凱莉拼寫不太好。
凱莉班上有個男孩,照蔡真妮看,智力肯定有問題,別人做對10道數學題,他能做對一道就不錯了。就這樣的,老師還不停地表揚他有進步。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臺演說,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那麼小的孩子講話也沒個章法,嗑嗑巴巴的,可老師同學都熱烈鼓掌,誇好好好!你太棒了!
剛開始,蔡真妮捉摸:是不是就這一個老師這樣?她留心觀察後發現,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老師全一樣,這邊的教師受到的基本訓練就是如此,否則不夠資格。
蔡真妮悟出了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最大特色,或者說"絕活"----鼓勵。
"他們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可勁兒地表揚,忽略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小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而缺點卻被慢慢地弱化了。"
小小年紀的三豬有了一句口頭禪,不管自己還是別人做了什麼,他都要喊一句"Goodjob!(幹得好)"。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說起這事兒,笑著問蔡真妮:平時,你都怎樣表揚他的?蔡真妮想了想,好像自己說的就是這句"Goodjob"。
"這就對了。"老師講:"孩子都是跟外界學的,無論是行為還是語言。這句話,一定是被你用了無數次後,在他心裏成了最有力量的表揚話。"老師建議試試用其他表揚、鼓勵孩子的詞,淡化這句"Goodjob"。"咱中國人不太習慣,也不擅長誇別人。老外的特點是不說不好、不行這樣否定的話,說 ‘Good'(好),那基本上就是做得很一般,不甚滿意了。這裡的孩子,無論做完一件多小的事,比如畫了一幅畫,寫了一個字,剪了一個東西,幫了別人一下等等,老師和家長都會表揚。很多時候,還要擁抱孩子給以鼓勵。媽媽們‘我愛你'不離口,說得可自然了。他們認為正面的表揚、鼓勵和愛,永遠都不嫌多。"
隔天,三豬的老師給了蔡真妮一張紙,說:"這個或許對你有幫助。"紙上列印的是,《101種表揚孩子的話》,蔡真妮看了大受啟發。
這裡邊的好多話,現在常掛在她的嘴邊:Excellent!(太出色了);Greatwork!(做得太好了);Beautiful!(漂亮);Fantastic!(太奇妙了);Awesome!(真了不起);Whatagreatimagination!(多妙的想像);Superwork!(超級棒);Super!(極好);I′mproudofyou!(我為你驕傲);Youreallytried!(你確實盡力了)......
蔡真妮的體會是,常說這些表揚話,不光孩子受用,就是大人聽了,也會感覺很好。"可以用在夫妻、朋友、同事、上下級等所有和人打交道的時候,用得恰當,一定比‘挺好'、‘不錯'、‘對'這樣普普通通的字眼效果好,會成為人際關係中絕佳的潤滑劑。"
《101種表揚孩子的話》,最後一句是:常對孩子說"I loveyou"。蔡真妮特別提醒道:這句"我愛你",一定要掛在嘴上,時常對孩子講。
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是做父母最起碼的原則
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可以在學校學一門樂器,至於學什麼,由學生自己選,老師負責教。因為小孩還在長,所用的樂器也是由小到大,不能固定。所以,樂器一般先不買,由家長到店裡租。
選樂器那天,教室裡放了各種各樣的樂器,蔡真妮沒料到凱莉選了中提琴,這琴她壓根兒沒怎麼聽過。"大提琴吧,知道有個馬友友。小提琴,更是路人皆知。我周圍中國人的小孩,想學弦樂的,都選小提琴。小提琴在樂隊裡多重要,可以拉到首席,而且曲目豐富,有很多協奏曲、獨奏曲。那個中提琴,在樂隊裡只是個伴奏的,幾乎沒什麼獨奏曲目。"
蔡真妮又習慣性地從中國父母的角度想,反正都是拉,你幹嘛要拉中提琴,換小提琴多好,等到了五年級參加樂隊,演出機會也多。她帶孩子去樂器店租琴,發現小孩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大小是一樣的,相差的只是一根弦而已。
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來就行。琴到了,蔡真妮得到琴店換弦,人工加琴弦要100多美元,她心裏更彆扭了。又做女兒的思想工作:咱有現成的琴,要不你就學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樣的。
"不要!我不喜歡小提琴的聲音,太高,中提琴的聲音好聽。"凱莉堅持不換。
"要在國內,我肯定會想辦法把她給擰過來。現在,我也不是不敢,是我不願意那樣做。雖然心裏彆扭,但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我的問題。畢竟學琴的是凱莉,她有這個選擇的權利,我得尊重她,這是做父母最起碼的原則。在這邊,凡事都是這樣,強調孩子的選擇權,大人必須尊重。所以,小孩一個個特別有主意,他們打小就被培養出了這種態度。"
有一天,凱莉高高興興地放學回來,告訴媽媽自己是下一週班上的"明星學生"。在一學年裡,她們班上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做"明星學生",每週誰來當,以抽籤方式決定。成為"明星學生"的孩子,在一週裡要做的事是:給全班同學讀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把自己做的貼紙掛在教室裡供大家瀏覽;給同學介紹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班做一次報告,向同學、老師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
蔡真妮饒有興趣地看著凱莉帶回來的那張大硬紙,右上方凱莉貼上了自己的大照片,下面填上年齡、生日、住址、年級、老師的名字、家裡有幾口人等等信息。左下方羅列了一些她最喜歡的事物,如最喜歡的顏色、動物、食物、運動,最喜歡在學校做的事,最喜歡在家裡做的事等等。蔡真妮瞅著瞅著,忍不住偷偷地樂:這不是那些大明星們才回答的問題嘛。貼紙最下邊,是列舉出三樣自己超酷的事,凱莉第一條寫的是她足球踢得好,第二條是她會說、會寫中文,第三條是她數學好。最後一個問題是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凱莉回答是當老師。學校用這種方式,給每個孩子當"明星"的機會,讓學生展示真實的自己。
蔡真妮在當地學校做義工,學校會給每位申請當義工的家長發一本小冊子,裡面詳細寫了注意事項,其中有這麼幾點:
★學生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要盡最大努力去記住你要面對的那些學生們的名字,也一定要讓學生們知道你的名字。
★通過向學生問問題,來表現你對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的興趣,然後----聆聽。
★不斷地指出學生們在學習、遵守紀律和文體活動等各方面的點滴進步,以此來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即使在幫助孩子改正作業中的錯誤,或是提醒他注意紀律時,也要從他做的好的地方開始談。
★只和老師談論學生們的行為問題,決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議論。
★如果要給學生留紙條,上面寫的一定是鼓勵和友好的話。
★要記住,學生們會模仿周圍大人的言行,不管這個大人是老師還是義工。
寥寥數語,蔡真妮已經清楚地知道了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那就是鼓勵和尊重。
學習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養更重要
時至今日,蔡真妮仍感到對不起大兒子。"剛來美國時,我還是用國內那套對待小州,現在想想太粗暴了,心裏很愧疚。但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這裡把他培養成了一個有愛心、負責任、善良勤勞的孩子。"
在爺爺奶奶們的眼裡,小州簡直就是一個"模範孩子"。蔡真妮的媽媽說她:你真好命呵,現在就得兒子濟了!
從高中開始,小州就打工掙錢,除了在餐館工作外,他還為周圍的鄰居夏天割草、冬天除雪。蔡真妮誇兒子特能幹,說他現在即使不上大學,也完全可以在社會上獨立生活。媽媽忙不過來時,只要喊他幫忙,小州二話不說,馬上洗碗、吸地、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家裡花園的活兒,他也全包了。"如果還在國內上學,小州肯定是另外一個樣子。"國內的親朋好友,對孩子的要求只有學習好。
小州今年上11年級,相當於國內的高三。"美國的高中生很忙,課業很重,也有壓力。他們沒有班級,只有輔導員。你選了什麼課,到時間自己去上,跟咱們的大學生一樣。他們寫的報告,就像寫論文,要自己查資料。"
小州帶回家一份選課單,看得蔡真妮眼花繚亂,她仔細數了數,天哪!整個高中期間一共有120多門課可以選。
"課分得特別細,像音樂課,就包括了:音樂理論、電子配樂、鋼琴、古典吉他、爵士樂、聲樂、交響樂等14門科目。英語部分,開設了大學英語、演講、寫作、新聞採訪、語法、美國文學、世界文學、戲劇創作等26門課。就連家政這類課,也細分為烹飪科學、生活管理技能、室內設計、駕駛員教育等。"
蔡真妮明顯地感覺,美國的高中,不光是教學生文化知識,更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技能、自理自律、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上大學,除了要看高中成績,要參加入學考試外,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看學生有什麼特長愛好,組織參加過什麼社團,做過哪些社會服務等等。
小州的學校,學生社團有上百種,還有各式各樣的運動隊。每天下午兩點多就放學,學生個個都要利用課後時間參加社團活動啦、訓練啦、比賽啦。還得忙著談戀愛,開Party,打工去。
"很瘋狂、也很快樂!可以留下很多記憶。看我兒子的高中生活,是那麼豐富多彩,讓人羨慕。我真覺得,學習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養,能力的培養更重要。"
蔡真妮在國內有個表姐,她女兒學習很好,考上了市裡最好的重點中學,成績在年級排名第一,表姐特驕傲,同事也都羨慕。為了讓孩子一心學習,表姐從小到大不用孩子干一點活,連鞋帶都是出門前媽媽蹲地下給繫好的。高考前三個月,表姐的女兒一人得了三項優秀學生獎,有同學妒嫉不服氣,對她挖苦諷刺。本來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傷又不知怎麼處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壓力,表姐的女兒精神崩潰了:緊張焦慮,出現幻覺,只要一想到上學,就頭疼得滿地打滾。表姐領著女兒四處求醫後,狀況才好轉。雖說最後幾個月沒看書,可這孩子高考成績依然達到了重點大學錄取線。但除了清華北大,別的學校她都不想上,覺得丟人,最後家裡送她出國自費留學。
"她就是會學習,在語言學校學了一年日語後,拿到日本一所著名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現在,在大學成績還是名列前茅。但我知道,表姐倆口子每天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女兒的精神問題就像一顆炸彈,不知在她以後的人生路上,會被什麼東西再次引爆。"
蔡真妮覺得這不能全怨孩子,表姐的育兒觀念和方式都有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講父母對孩子幹什麼,叫孩子幹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讀高中、上大學了,當爹媽的還不撒手,事事操心,樣樣干涉,代替孩子作選擇,這實際上是讓孩子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國父母最喜歡跟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實根本不是那回兒事。"
在美國,蔡真妮親眼看見不少華人家庭,因為教育觀念上的矛盾引發家庭大戰。一方面,華人父母用傳統觀念和手段對待孩子,比如獨斷專行,過度關心、管教、干涉等等;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受到的是美式教育,強調個人獨立意志的實現和自由。所以,雙方免不了會強烈地衝突、碰撞。
也許,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父母們,都要習慣一件事: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別對孩子為所欲為,別緊緊抓牢孩子不撒手。給他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給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相信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