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感覺走,戀愛多甜美:女的說--我喜歡紅色,男的點頭--紅色象徵熱情,我也喜歡;女的再說--我喜歡吃蘋果,男的再點頭--蘋果又香又甜,我喜歡聽咬它時發出的嘎蹦聲音......接下去一說"我小時候不愛讀書",另一說"我也是,很貪玩";一說"我在小鎮上長大",另一說"我也是......"就這樣,兩個陌生男女便越走越近,越坐越攏--先稱兄道妹,後談婚論嫁。蜜月的時候海誓山盟:海可枯石可爛、天可崩地可裂,我們也要鼻涕淚水地在一起。
問題卻在婚後很快發生:一說我怎麼當初瞎了眼睛,沒有發現你這麼花心;另一回擊我當初怎麼沒有發現你這麼碎嘴,讓人耳朵根不得清靜......當時彼此互相來電來感覺的性情,這時候成了各自心目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毛病。爭執的結果最後是:要麼老公動粗一腳踢死老婆,要麼妻子動怒幾刀捅死丈夫,要麼......當初柔情似水滋己潤人,如今惱怒似火焚人燒己。情易投意難合,情感衝突折磨人,這一直是兩性交往在超越生殖意義之後面臨的重大合作問題。
文藝復興之後,在復興古希臘理性和古羅馬法治現代化基礎上,西方人日漸公私分明。在私人生活中,每個人都力爭與眾不同有自己的個性--喜愛孔雀比屏似地展示自己;在團隊生活中,卻規則和紀律第一,不放縱自己的意見和感情,有公德和團隊意識,知道如何去與"個性"人協商合作。"商合"式合作,基點是權利互相尊重,在上個世紀已被歐美人日益運用來修復情感。美國有一本《婚姻戰爭》,很細緻地介紹了面臨家庭問題夫妻如何通過商合溝通而協和相處。
在國寨當代,商合式協和意識在利益第一的經濟領域都還不是很深入人心,在情感領域的位置就更別提了。由於裹著氏族胞衣和依循宗族倫理生活,國寨人比較公私難分,私情與公義差不多攪拌成社會生活中的混凝土了。沒有確定的、受人尊重的私人生活。沒有單純的、不受私人感情和利益左右的辦公活動。黨文化部落人怕孤獨,最喜歡趕時髦,最流行任性或率性,最怕被人當怪物,首先根據大眾的喜好和時代的趨勢來做人的,只是暗暗地稍稍地有點自己,儘管多了見識卻依然沙子、水流、樹木般地人人相似。精神上的同性相斥自然是主流:人際交往中,王朔式的機智口語最受歡迎,懷疑和諷刺一切事物,惟獨放過共產黨。
西方協和意識下的商討式合作(簡稱"商合")是開放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確定是一個細仔的商討過程,基點是有利可圖,目的是共同盈利。雙贏式合作談利在明處,可謂斤斤計較,各自的、共同的利益分得清清楚楚。一旦"聯姻"便是長期姻親,例如英國議院和國王,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國寨相同而湊合的"撮合"式合作明顯封閉,一般不考慮或不重點考慮人的個性、興趣、愛好,每個人都當作相同的人或大致相同的人來對待。撮合的關鍵在於外部力量的"撮",合是靠近互相依賴。商合解決問題,撮合掩蓋問題。當"撮力"減弱或消失, 原本各有打算的心便自然選擇分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所以合久必分。國寨人質為什麼比歐美公民更多婚姻戰爭更快意恩仇,主要原因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