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考試,是古代帝王用以選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舉考試始於隋煬帝,而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學校教育而告終。一千多年以來,科考為歷代皇朝招攬,選拔了難以數計的優秀人才,同時也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古時沒有發明照像技術,科考時對考生身份的查驗,是靠文字描繪的。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學監考,他做事認真,監考時按照名冊,對考生的年齡相貌等查核非常嚴格。
名冊中,將考生有須卻不濃密者描寫為「微鬚」,因此,他便把那些長著鬍鬚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門外。一考生不服據理力爭,胡考官怒斥道:「你難道不懂得朱熹注‘微,無也’的意思嗎?」
該考生並不示弱也反唇相譏說:「照大人的說法,《論語》中‘孔子微服過宋’豈不是說老夫子‘一絲不掛丶赤身裸體’經過宋國了?」
清末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政策論後,命題多涉歷史 。據說,有位考官出題要求考生比較中西史事,題曰:《項羽拿破侖論》。諸考生雖皆熟讀四書五經,卻均不知「拿破崙」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開頭即破題云:【夫項羽力能拔山,豈一破輪而不能拿夫?】接著便論證說:【夫車輪已破,其量必輕,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項羽?以項羽而拿破輪是大材小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其力難施,其效不著,豈非知人善用之舉哉!……】
滿洲鑲紅旗人烏爾恭額任浙江巡撫時,有一年科考他親蒞書院視考。正值諸生用飯時間,見大家爭先恐後丶你搶我奪,感覺斯文掃地,烏巡撫不禁皺眉說道:「好一群老鼠!」
眾生一聽面面相覷,其中一生即擬聯相譏曰:「鼠無大小皆稱老,龜有雌雄都姓烏。」
前清時,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曾規定:童生考試,每縣至少要錄取三名。某縣地處偏僻山區,教育文化非常落後,有一年全縣報考的卻只有三人。
考試完畢,主考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來,三人中一個抄了題目只寫了「且去」二字,另一個只抄了試題,什麼也沒寫丶第三個考生,乾脆連考題也沒抄。
主考官無可奈何只好大筆一揮,把抄了題目並寫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為第一,並批道:【但觀‘且去’二字,必定滿腹經綸。】
又把抄了試題那位取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足見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為第三,批曰:【不輕易下筆,可見其行事慎重。】
科考趣事軼聞很多流傳頗廣,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無可稽考,相信有些可能是杜撰捏造的。不過科舉考試歷經一千多年,有些趣事並不奇怪,若無趣事倒是可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