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前國防部長費茲吉本因涉及受賄中共的醜聞,最近再度成為媒體的焦點。Getty Images
澳洲前國防部長費茲吉本(Joel Fitzgibbon)因涉及醜聞,已於2009年6月4日自動辭職。之前喧囂數月的媒體報導,也隨之戛然而止。但沒有想到隨著當事人私人記錄的披露,這個澳洲國防部長和中共合演的醜聞連續劇,又在7個月後再度成為媒體的焦點。其中,最令人咋舌的情節,當屬中共在中間的角色。
這出震驚澳洲的事件,大致有三個主要情節。第一,2009年3月,澳洲媒體爆出費茲吉本與澳籍華商劉海燕不正常的密切關係:他接受劉海燕的全額資助到中國免費旅行兩次,但沒有按國會的規定進行申報。劉海燕為他提供了坎培拉的住所,也提供過十多萬澳元的政治捐款給他。
國防部長主連續劇 「歹戲拖棚」
這起事件之所以引人關注,主要是劉海燕的行為實在是太不像商人,而太像中共特務了。劉公司背後的金主是中國銀行,她的公司虧損纍纍,卻花大錢做政治獻金。另一方面,費茲吉本是國防部長,身份特別敏感,可是他卻對劉海燕的「司馬昭之心」完全不避諱。
不過,儘管劉的政商背景複雜,她並沒有任何正式的官方身份。同時,這些被媒體披露的事跡,僅能顯示出費茲吉本的做法有些不當,並沒有到違法的地步。所以,費茲吉本當時並沒有為此下臺負責。甚至,面對媒體的質疑,費茲吉本反而採取強力辯護,聲稱他和劉海燕兩家是多年的朋友,兩家並沒有任何財物或者生意的往來。他在這個問題上只承認有小的錯誤,正如澳洲副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對此事所評論的:「我認為這只是發生了一個單純的失誤。」
出人意外的是,費茲吉本在去年6月4日自動辭職下臺了。但這並非導因於與劉海燕的關係,而是因為爆發了另外一個典型的醜聞,也就是這出連續劇的第二個情節。
費茲吉本曾在自己的辦公室和幾名幕僚與身為私人健康保險公司NIB總裁的馬克(Mark Fitzgibbon)會面,討論醫療保險合約問題。馬克是費茲吉本的親弟弟,想透過裙帶關係取得國防部的生意,雖然這次討論並未達成任何交易。另外,費茲吉本又向國會隱匿了2008年6月他到布里斯本看球賽時,馬克的公司替他支付了住宿費。費茲吉本於是在輿論的批評聲浪中下臺。
這樣的結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和先前的劉案沒有關聯,但明白澳洲政情的人都知道,劉案才是費茲吉本下臺的主因。因為馬克的關說案情節是很輕微的,不但沒有證據顯示現金收受,更不能和涉及國家安全層次的劉案相提並論。執政的工黨故意讓費茲吉本的下臺看起來和劉案無關,是因為劉案對政府內閣的殺傷力太大,而馬克案只涉及費茲吉本的個人操守問題。
雖然下臺了,但澳洲政府對於劉海燕的調查並未結束。今年2月3日,劉海燕的私人文件中極具爆炸性的內容被媒體披露,揭開了故事的第三情節。該文件顯示,劉海燕和費茲吉本的來往,目的在於利用費茲吉本在政商的影響力,為中共做事。
雪球越滾越大
去年事發時,費茲吉本及其父、前工黨議員艾瑞克(Eric Fitzgibbon)都強烈否認與劉海燕有任何財物或商業來往。但劉海燕的文件顯示,她曾「支付了約15萬澳元給費茲吉本,名義是開銷和禮品」。同樣一份文件顯示劉海燕曾和費茲吉本家族進行商業合資,劉海燕在文件中推薦「艾瑞克成為中間人。(他)常去中國。三百萬元作啟動資金」。劉海燕在一封寫給中國銀行資深主管的信中提到,「工黨執政後,費茲吉本將成為內閣部長」,所以「我們付給他的錢很值得」。
另外,一些文件內容甚至牽扯到副總理吉拉德,因為顯示出劉海燕過去生意上的律師就曾向吉拉德舉報,指出費茲吉本與劉海燕往來程度比外界所知的更密切。這樣的說法似乎暗示了執政的工黨高層早就知道詳情,但卻故意隱匿。
在得知這樣的報導後,費茲吉本對媒體表示他全面否定這些報導中關於他收受劉海燕金錢資助的部分。他並在國會中表示,這些報導令人憤怒,他將會對這些不實的報導採取法律行動。至於劉海燕本人,她在去年已經返回中國,目前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有趣的是,費茲吉本的父親艾瑞克,去年還堅決聲稱與劉海燕沒有任何商業聯繫,卻於最近透露,他曾幫助劉海燕銷售其在山東省青島市開發的公寓。艾瑞克聲稱自己並沒有收受現金報酬,但他在中國的住宿、旅遊和其他花費都是劉海燕支付的。
劉海燕這份私人文件長達135頁,內容記錄了她曾向22人支付「用途不明的款項」,其中包括了費茲吉本、多名中國銀行資深主管以及中國高層的黨政人士。預計隨著這份文件的披露,將在澳洲政壇上再度掀起一陣風暴。
這個事件其實是一個典型的中共利用特務收買國外政治人物的例子。前加拿大總理克里靖雖沒有爆發類似的醜聞,但在卸任總理後,隨即到中國「度假」,就反映了西方政治人物對中共收買的不設防。澳洲國防部長是軍隊的統帥之一,握有軍事上的最高機密,卻長期收受疑似中共特務的金錢資助,並接受招待,沒有心防的程度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反觀臺灣,在國共推動的兩岸和解的方向上,大批的現任政治人物、退休將領,都接受中共各式各樣的款待,或者在中國發展投資或經商的機會。從澳洲的例子來看,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