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面鵟鷹萬里遷移之謎

作者:林文宏 發表:2010-03-20 14: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每年春天,臺灣上空有2∼3萬隻灰面鵟鷹過境,它們準備飛往哪裡去?利用衛星系統追蹤五隻「海角鵟鷹」,終於揭開了它們遷移路徑與繁殖地之謎。


(照片提供/科學人)

每年3月,臺灣上空會密集出現過境的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俗稱灰面鷲),它們剛結束在東南亞的度冬旅程,準備返回北方的繁殖地,繼續生命之旅。

「遷移」是許多鳥類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歷程,科學家估計,每年全世界大約有500億隻鳥類進行遷移。其中,許多北方的鳥類於秋季飛往南方度冬,隔年春季再回到北方繁殖,這種南北規律季移是最常見的遷移模式。然而,每種鳥都有特定的遷移路徑,我們若不費心去探索,除了知道它們「南來北往」外,對於細節則一無所知。

科學家為瞭解答鳥類遷移路徑之謎,曾嘗試多種方法,過去半世紀以來最基本的方法為「系放」,就是將鳥捕捉做上標記後,立即放飛。最常用的標記方法是繫上有編號的金屬腳環,期望未來在某處再度被發現,也就是所謂的「回收」。一筆回收可提供一隻鳥寶貴的遷移資訊,多筆回收則可累積出整個族群的遷移概況。

然而,鳥類系放的回收率甚低,多數種類即使累積多年仍遠低於百分之一,可知系放是既辛苦、效益又低的方法。此外,科學家也常在鳥類身上裝上無線電發報器,放飛後再利用接收器來搜尋追蹤,然而無線電追蹤的有效範圍相當有限,至多僅數十公里,並不適用於長程遷移的鳥類。

革命性的追蹤利器:極地衛星系統

在嘗試了各種效益很低的研究方法之後,科學家終於找到一個理想的解答——利用人造衛星來追蹤,因為衛星能突破地理屏障,運行於地球任何角落的空域,而且遙測與通訊原本就是衛星所擅長。1970年代由法國所發展的Argos衛星系統開始運作,這個系統是為了地球環境的研究而發展的,最初只有兩顆衛星服役,可以搜尋到地表的發報器並定位,但早期的發報器重達一公斤以上,主要安裝於船舶、海洋浮標等人造物上,在野生動物研究方面只應用於北極熊、麋鹿等大型動物身上。

到了1984年,美國的科學家將發報器的體積縮小,安裝於白頭海鵰、天鵝等大型鳥類身上,成功追蹤其遷移,這是衛星追蹤成功運用於追蹤鳥類的先例。其後電子科技突飛猛進,發報器的體積日益減小,目前已能做到約僅10公克的重量,追蹤較小型鳥類的遷移不再是夢想,世界上已有許多成功的先例。

Argos衛星系統是由法國、美國、歐洲等數個航太機構技術合作,主要由法國CLS公司負責營運,目前共有六顆人造衛星正在服役。 Argos衛星為極地軌道衛星,其軌道如地球經線般繞行於南北兩極之間,繞行一圈大約需要100分鐘,所以一天內會通過兩極各14次。衛星離地表850公里高,利用都卜勒效應為地球表面的發報器定位(詳見91頁〈人造衛星如何為地面的鳥類定位?〉),運行時可以接收地面5000公里寬的地帶(在赤道為 2800公里)發出的訊號,每個新週期會向西移動25度。平均而言,衛星通過時約有10分鐘的時間偵聽每個發報器。然而由於極地衛星的特性,越接近赤道越不利偵聽。

與目前運用極普遍的GPS系統相比較,Argos衛星系統的定位精確度較差,即使在最佳狀況也只能達到250公尺左右,不像GPS可以達到 10公尺以內,然而,GPS的精確度要達到這麼好,必須同時有四顆以上的衛星參與定位,Argos系統卻只需要一顆衛星就能辦到,這是它最大的優點。

雖然Argos是追蹤鳥類遷移的利器,但在實際運用上仍存在著許多失敗的風險,這些風險多半來自於鳥類的特性,因為鳥類遷移本身就具有高度危險,鳥可能因天候、體弱、遭遇天敵或人類捕獵而死亡,也可能因背著發報器而導致不適、疲憊甚至死亡。製作精良的發報器仍有可能故障,綁線上的細微失誤就有可能導致發報器脫落或異位。發報時若遭山脈或森林遮蔽,衛星就無法收訊,而使用太陽能電池的發報器會因惡劣天候而無法運作,也可能因羽毛過長遮掩太陽能面板而失效。總之,衛星追蹤仍有很高的失敗率,一顆價值新台幣10餘萬元的發報器有時放飛短短几天內就音訊全無,這是研究者最不願意見到、卻經常發生的狀況。

海角鵟鷹衛星追蹤計畫啟動

臺灣目前已有記錄的鳥類大約有550種,其中大約160種為留鳥,比率尚不及30%,其他70%的鳥類都是候鳥,在這些候鳥中,除了極少數經由系放研究有成的水鳥外,我們對於這些鳥類的遷移知識幾乎是一片空白。而猛禽由於在日間遷移,而且會成大群移動,比較易於觀察與計數,因此是研究鳥類遷移的良好目標鳥種。灰面鵟鷹是過境臺灣的猛禽中數量第二多的,僅次於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秋季在墾丁及春季在八卦山,都約有2~3萬隻過境。赤腹鷹的數量雖然更多,秋季可達10幾萬隻,但是因為體型小,不容易觀察,反而不如灰面鵟鷹受矚目。

灰面鵟鷹除了體型大易於觀察,而且每年有很固定的夜棲地,其中以屏東縣滿州鄉最有名,早年當地居民視之為上天所賜的歲時食物,於過境期間大量獵捕,一度成為國內外保育人士關注的焦點;近年獵捕情形已大為改善,滿州反而成為一年一度吸引全國觀鳥者聚集賞鷹的勝地。

由於這樣的歷史因緣,灰面鵟鷹堪稱與黑麵琵鷺並列為臺灣最受重視的兩種候鳥。灰面鵟鷹於東北亞繁殖,於東南亞度冬,幾乎所有的東亞國家都有其蹤跡,換言之,它的研究與保育頗具國際共通的意義,然而多年來,它的遷移路徑與細節仍有許多不為人知之處。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口廣芳為了研究灰面鵟鷹的遷移路徑,於2002年在琉球群島南端的石垣島及伊良部島各系放了一隻灰面鵟鷹,利用Argos 衛星系統追蹤其遷移,結果這兩隻灰面鵟鷹只在日本琉球與本州之間遷移,並未到達臺灣,不符合過去認為「秋季灰面鵟鷹經由琉球群島來到臺灣」的推測。

為瞭解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究竟來自何處,臺灣猛禽研究會於2005∼2007年,在農委會林務局的經費補助下,先在墾丁地區進行傳統系放,嘗試蒐集灰面鵟鷹遷移資訊,共系放了18只灰面鵟鷹,不過目前尚未得到任何回收訊息。但這幾年的系放累積了許多經驗,經林務局再度補助後,臺灣猛禽研究會終於在2008年正式啟動灰面鵟鷹衛星追蹤計畫。

這項研究計畫在猛禽會理事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劉小如的率領下,於2008年10月灰面鵟鷹過境期間在屏東縣滿州鄉順利捕獲三隻健壯的灰面鵟鷹,由劉小如親自繫上衛星發報器,於10月12日清晨在鵝鑾鼻放飛,由於是在海角放飛,我們特別將它們命名為「海角1號」、「海角2 號」、「海角3號」,期望這三隻先鋒能傳回好消息。

来源:科學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