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知多少

發表:2010-04-03 18: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青團(網際網路圖片)

青團的由來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青團是與一個節氣——寒食聯繫在一起的。那天不能吃熱的東西。主要是用來懷念一個叫介子推的賢臣的。他死於人為的森林大火。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扑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糰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青團的典故

傳說有一年的清明節,江蘇有位農民正忙著在自家地裡耕田,忽聽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來,抬頭看時,只見清軍隊在追趕穿一身太平軍服裝的軍官。這們農民急中生智,上前幫軍官脫下軍服,用腳踩入泥底下,再讓他把身子往水田裡一蹲,變成渾身泥漿後站起來,一手扶犁,一手揮鞭,耕起地來。

清兵追來,看到的是打著赤膊、滿腿泥漿的農民在耕地,不像太平軍軍官,然而狡猾的清兵又一想,前面是湖泊,不可能從湖上插翅逃走,就在附近添兵設崗,四處查尋。機智的農民示意軍官暫時不要進村,自己想辦法給他帶點食物充飢。回到村裡,農民見清兵四處搜尋,村口還有清兵檢查每一個出村人的竹籃裡有沒有給太平軍軍官帶吃的東西。農民想若帶米飯或麵食怕是不行,那麼帶什麼食物去呢?他正低頭思索時,不小心一腳正好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挑著擔子到了村口。哨兵見水草中夾著圓滾滾軟乎乎的東西,看不出是米粉做的,也沒有進一步查問就放行了。軍官待四周無人時,一邊犁地一邊吃起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等到天黑後,他便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原來,他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軍陳太平。李秀成見他平安回來,喜出望外。

為紀念那救命的青團,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此後,太平軍打到哪兒,吃青團的習俗便流傳到哪兒。

来源:轉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