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發布了上半年的GDP,據媒體的核算,各省GDP之和比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多出了1.4萬億,兩者差了9.9%。
這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政府數據自相矛盾,與統計方法沒有太大的關係,方法是全國統一的。令人尷尬的1.4萬億也不能用統計誤差來解釋,誤差應該有正有負,加總起來後相互抵消,不至大到10%的地步。統計官員的疏忽與失職嗎?同樣說不通,疏忽怎麼會是同一方向的?清一色的多算而沒有一家少算。
無需著名經濟學家的分析,簡單的邏輯推理就可得出結論:要麼地方政府浮誇虛報,要麼國家統計局有意壓低,要麼兩者兼而有之。
地方為何虛報?這是公開的秘密。GDP乃最重要的政績指標,關係到上司的仕途和官位,地方統計局焉能不知?領導的高升就是下屬們的未來,數據就成為烘托和造勢的工具。
國家統計局為何要壓低?這是未經證實的假說,姑且以小人之心,冒昧猜測。中央政府追求不同的目標,「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起大落」。請注意,是「平穩較快」,而不是越快越好。去年上半年GDP增長7.4%,今年上半年11.1%,已經有點大落大起的味道,若中央的數字也像地方的那麼高,可就顯示不出宏觀調控的藝術了。
看不懂的還有通脹數字。今年上半年乾旱、洪澇災害頻繁見報,地質災害更是去年同期的十倍多!(照這速度增長,到2012年一定是天崩地裂,被好萊塢不幸言中)。無論天公地母怎樣肆虐,農業生產似乎沒受什麼影響,CPI僅上升了2.6%。有這數字在手,領導信心滿滿地宣布:經濟正朝預想的方向發展。
沒有證據,咱不能說CPI數字有假。想起弗裡德曼的名言,「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個貨幣現象」,何不用貨幣供應驗證一下通脹?於是找出狹義貨幣M1的數據,做出了下面的這張圖。
果不其然,M1的變動很好地解釋了CPI通脹率,儘管影響不是當期的,而是滯後六個月。換句話講,這個月的CPI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六個月前的M1。考慮到時滯效應,圖中的M1錯後了六個月。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幾年中,CPI(紅線)的峰值總是在圖中高於M1(藍線)的峰值,而今年上半年卻是個明顯的例外,紅線不僅沒有超過反而僅達藍線峰值的一半。以去年年底為例,M1的增長接近40%,而今年六月份的CPI只增加了2.9%!
怎麼回事兒?只有兩種可能:通脹不再與貨幣相關,或者CPI被低報了。如果弗裡德曼仍然是正確的,根據這張圖,今年二季度的通脹率應在9%以上。這張圖也告訴我們,控制通脹的關鍵仍是貨幣,如果一味和大蒜、綠豆過不去,除了貽笑大方,不會有任何效果。
若數據不准,宏觀經濟分析便是假賬真算,預測啦、對策啦就和扶乩打卦沒啥本質區別,讓讀書人混碗飯吃而已。筆者研究宏觀經濟學多年,到頭來不得不稱其為「偽科學」,原因之一正是數據。
經濟學家沒準數不打緊,反正談宏觀就像中醫把脈,全憑感覺,本來也不怎麼用數據。實在混不下去,可以轉教國學,或做電視節目,或批量出書,好賴餓不死。領導的數據要是不准,麻煩可就大了,因數據搞錯了政策,領導用一句「交學費」,就可輕描淡寫地帶過,百姓卻要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
數據失真,何不加強監管?利益所在,有誰能管得了?管GDP數據,等於管他的官帽子,他不跟你急才怪。病根不在統計方法和管理,而是統計部門的不獨立,是幹部考核中的GDP挂帥。
這問題不是今日才知,為什麼總也不改?因為找不到替代,GDP不挂帥,啥挂帥?按理講應該是群眾滿意度,但據說這與我國國情不符。群眾的教育程度低,不懂國家大事,官員的政績只能由他們的上級來評價。可上級日理萬機,哪有功夫微服私訪,瞭解下屬的作為和民望?只能看幾個大指標,不外乎GDP、招商引資額、財政稅收之類。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喜歡細腰,宮女就把自己勒得餓昏過去。小到女人的腰圍都有水分,何況世界第三(馬上就是第二)大經濟體的GDP?
認了吧,現有體制下,數據打架不是新聞,不打架才是新聞。見怪不怪,不怪才怪。
輕鬆點兒,預測一下今後幾個月的CPI吧,3.1%、3.2%、…,不會超過3.5%,年底2.9%。
信不信由你。
別跟我打賭,和偽學者較什麼真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