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昨日在上海表示,短期經濟政策在最好情況下只能維持不發生嚴重通脹,同時市場不發生崩盤。
吳敬璉是在出席「中國經濟發輾轉型高峰論壇」時做上述表示的。他強調,國內對經濟增長的討論,過分關注短期的經濟走勢和政策,卻忽視了長期經濟增長出現的問題,未來經濟工作的重點還在於改變經濟增長模式。
「比如要化解貨幣多發的風險,從根本上說就是提高效率,使得國民生產總值中實實在在財富創造的比例增大。」吳敬璉稱。
貨幣超髮帶動房價
吳敬璉提醒,貨幣超發製造了房價上漲的動力,若繼續海量發行,勢必導致資產價格飛漲,樓市等資產泡沫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出現類似日本的泡沫破裂。
在會後的媒體訪問環節,有媒體問道,「每次打壓房價不跌反漲,你覺得這次打壓房價會不會漲?」
吳敬璉回應稱,「如果決心要打,我想會跌的。」不過,吳敬璉提醒說,當前房地產調控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帶來的風險很大。如果房地產價格下降,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還款可能出現問題。
吳敬璉認為,高房價是由投資買房引起的。但投資買房是合理的,政府發了這麼多貨幣,這些貨幣總要找個地方。這裡壓了就跑別處,比如股市和大蒜。
吳敬璉稱,衡量房地產市場泡沫水平便是空置率的大小。房屋空置率越大,房地產市場泡沫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短期經濟政策面臨兩難
吳敬璉稱,若只依靠短期經濟政策來調整經濟增長,政策必然面臨兩難困境:一方面,如果繼續用擴張的貨幣政策,用大量的投資去拉動經濟增長的話,便會出現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另一方面,如果實行收緊政策,則要防止出現經濟下滑,市場不振,甚至失業增加。
他建議,在維持現狀的同時,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上,而增長模式轉型的核心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率,提高產出的附加值,不是依靠數量去擴張。
當被問及中國金融體系的泡沫程度,吳敬璉稱,「比如去年的財富增長是9%,貨幣增長近30%,泡沫有多大,很容易看到。」
吳敬璉強調,中國變成一個經濟強國的關鍵,在於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去解決長期增長所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光在短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鬆緊上做文章。
這些長期問題包括,消費佔GDP的比重持續下降的問題;在收入分配結構裡一般職工甚至專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和整個經濟的增長有所脫節,貧富差距的拉大,住房價格過高使得很多人買不起房,甚至租房也發生很大的經濟困難。
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不應侷限於宏觀經濟政策,關鍵在於解決長期問題即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重視增長模式轉型
現在社會很關心一些現象,譬如消費佔GDP比重持續下降、一般職工甚至專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和整個經濟的增長脫節、貧富差距拉大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卻忽略了經濟長期增長問題,即增長模式或經濟發展方式問題。
經濟中短期問題可以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解決,但長期問題不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
在一定的情況下,比如發生了金融危機,我們可用短期政策穩住經濟,但是如果長期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繼續用短期政策就會碰到今年的情況,即宏觀經濟「兩難」的處境。如果決策層繼續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即用大量的投資去拉動經濟增長,便會出現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而如果採取收緊政策,則經濟可能出現下滑、市場不振、甚至失業增加。
短期政策解決不了當前問題。決策層可以做的就是不斷調整,雖然這「挺難受」,但是能夠保證維持經濟增長。我們需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增長模式轉型上,增長模式轉型核心是要提高經濟增長效率,提高產出附加值,而不是依靠數量擴張。
政府應提供公共產品
如今凡大會小會都聽到人們談轉型,然而,為什麼講了28年,到現在卻還沒有實現呢?關鍵在於體制。
現在有四條轉變的體制性障礙。第一是政府仍然有太多支配資源的權利。第二是很多地方仍把GDP增長看作政績的主要表現,各級官員自覺或被迫運用權力實現政績。第三是因為財稅體制的問題。從收入方面來看,增值稅是稅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它和GDP增長是有絕對聯繫的;從支出方面來看,很多重要的政府支出,譬如社會保障支出、義務教育支出,這些支出責任過分下移,使得各級官員不得不盡量做大GDP。第四是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很多生產資料仍然採取計畫經濟時的低價政策,這種政策鼓勵了浪費資源、危及環境的生產行為。
現在的問題在於「不該為」的政府「為」了,政府應該只提供公共產品,如良好的法制環境、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做好規劃和協調工作、建立良好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用PPP方式提供公用性技術和組織「競爭前開發」等,而這些政府做得還很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