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號,日本方面突然宣布,決定釋放遭其扣留的中國漁船船長。但出人意料的是,對此,中國官方輿論表現得相當克制,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當晚的《新聞聯播》節目都沒有特別突出渲染相關新聞,國內各大網站也沒有像以往那樣將其描述為是中國外交勝利的評論報導。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儘管國際輿論普遍傾向於將此事解讀為是中國的外交勝利,並強調其中所代表的中國崛起,以及展示其力量的象徵意義,而一些接受《聯合早報》採訪的國內學者也都認為,溫家寶之前針對此事在聯大發表的重要講話,與日方態度軟化並最終作出放人決定有著直接的關係,但進一步的消息卻表明,事實也許並非如此。
有分析人士引述鳳凰網25號的報導說,日本之所以決定24號放人,關鍵是由於美國介入了中日之間的這場衝突。儘管這一消息很快便遭到刪除,但在隨後的另一條新聞中,該說法還是得到了證實。鳳凰衛視25號上午援引日本媒體的報導指出,正在紐約出席聯大會議的日本政府高層,是在受到美國的壓力之後,才作出放人決定的。事前就連日本內閣的部分成員,甚至執政民主黨的三大高層都被蒙在鼓裡,毫不知情。另據日本《產經新聞》的報導,23號,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紐約與日本外相前原誠司會面時,雖然表示,釣魚島適用於《日美安保條約》,但她同時又強調說,希望中日雙方能夠在事態進一步升級之前,盡快解決此事。而希拉里身邊的一位消息人士更是透露說,美方希望日方最好在24號前解決問題。
究其原因,中選網上專欄作者丁咚的文章分析認為,美國正在積極謀求將中國納入由其主導的世界體系,包括亞洲體系,如果日本在此時與中國對決的話,顯然不符合美國的戰略預期與長遠利益。於是,在此關鍵時刻,美國人當即踩下了緊急剎車的踏板,日本立即照辦,不過,也留下了一條尾巴,保留對中國船長進行處罰的權利。與此同時,由於美方的幕後斡旋,在這次日本釋放船長的問題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美國也如願所償地充當了一回地區「仲裁者」的角色,中日雙方都就坡下驢,同時也就意味著承認了美國在地區事務上的」領導」作用。如此看來,此次中日撞船風波的最大贏家,無疑就是美國。
那麼,美國的立場是怎麼從先前的「旁觀者」一躍而成為果斷介入其中的「調解人」的呢?據說,這是應中國方面的要求,或者說是中方外交公關的一個成果。換句話說,中國是在滿足了美方開出的交換條件,也許是在其它一些美國更為關注的重大議題上,作出了必要的外交妥協與讓步之後,才終於搬來了美國這個 「救兵」,或者說是「救星」,幫助自己暫時擺脫了此前極為被動的外交困境。對此,有評論分析認為,日前,美國副總統拜登發表講話力挺日本稱,中美關係必須經過東京之後,才讓北京猛然醒悟過來,認識到要使這場釣魚島風波解開死結的話,中國還是必須去華盛頓「走後門」或者說「拜碼頭」,而溫家寶與歐巴馬的聯大會談就是一個開始。FT中文網上,作者丁果的文章接著說,與此同時,日本方面也意識到,如果中國不計代價與美國修好,讓美國人在這次撞船風波上改變立場的話,無疑將比中國外交部的一打照會都更加管用,日本人也無法充耳不聞。儘管如此,外界仍然無法否認的是,日本也是這次撞船事件中的又一貨真價實的贏家。
另一方面,針對日本釋放中國船長一事,清華大學的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時最好不要從「誰勝誰負」的思維來看待這個結果,這種勝負論無益於修補兩國關係;與此同時,中國媒體和輿論也不應該將回國後的這位船長當成英雄,進而破壞中日關係目前有可能出現的轉暖機會。對此,中選網上專欄作者高人的文章點評說,對於日本的放人,我不會「極度狂喜」,我也不認同這就是「中國不同凡響的一個外交勝利」。這是因為,日本抓人和扣船本身,就是對我天朝的大不敬,其實就是一種羞辱,又何來「勝利」之有?更何況,為了要人,中方幾經交涉和周折,所花代價不菲,好歹總算把人要了回來,但人家既不道歉也不賠償,難道這也算是我們的一個「完勝」嗎?文章又說,當初日本抓人,就已經讓我們丟了「面子」,如今日本放人,只不過讓我們找回了一些「面子」 而已。但釣魚島如今還在日本人的牢牢控制之下,因此,中國無論如何都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