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資產品價格的調控變了味。
房地產市場應該調控,但不能用簡單的行政手段。對房地產的限購令、提高首套房房貸利率,事實上是抑制了需求,把責任簡單地轉嫁給了購房者。多佔資源者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反而是首次購房者遭到實質性打擊。房地產徵收高額的資本利得稅了嗎?沒有。房產稅在哪個地方開徵了嗎?沒有。瘋狂的貨幣受到扼制了嗎?仍然沒有。世上哪有資產品價格的調控可以不觸及利益分配、不觸及貨幣體制的改革,能輕鬆取得成功的?
對於創業板以及新股發行體制的改革,同樣充滿行政色彩。這邊剛召開大會表揚創業板穩定,那邊就對創業板交易實行了窗口指導。
解禁潮沒有止住創業板的瘋狂。11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有關部門通過電話等形式對各大機構進行了窗口指導,要求限制買入創業板和中小板股票。深交所的窗口指導直接介入了市場主體的交易行為,創業板股票當天超過5%不能買、中小板股票不能以漲停價買入、盤中不得有拉抬股價行為。接受窗口指導的包括公募及眾多陽光私募基金。
創業板的瘋狂還體現在發行市盈率上。11月1日,沃森生物發行新股,以高達133.8倍的天價市盈率創下A股市場發行市盈新高,首次公開發行A股的發行價格為95元。同一天,修訂後的《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包括「搖號制度」「擴大詢價對象範圍」等具體舉措屆時也將一併實行。設定每筆配售量、充實網下機構投資者,就能降低發行價嗎?顯然沒有。相反,機構之間互相哄抬還能夠製造財富效應,有錢共享。
在創業板瘋狂之際,監管層需要做的是因勢利導,儘可能將泡沫引向良性。擴大上市資源、推出退市機制是重中之重,這樣才可能產生中國真正的本土高科技企業。在最重要的領域,改革卻遲遲無法深入。
高科技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切因素,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讓創新企業夭折。我們絕對無法判斷創業板上哪家企業能夠成為中國的微軟,這也是筆者不贊成由行政之眼選擇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原因。術業有專攻,從投資到上市,一切都應該交給專業人士打理。
以兩家高科技企業為例。
比亞迪這家曾經備受青睞的公司現在遭遇四面圍城。原因很簡單,新能源車叫好不叫座,而在傳統汽車領域比亞迪並非強者,因此在銷量下降、涉嫌違法佔地受困後,比亞迪的股價開始垂直下降。沒有新的利源,研發、多元戰略的成本居高不下,高科技概念褪色後,市場顯得格外殘酷。
高新技術不是行政命令能夠提升的。對新能源車,政府不可謂不支持,今年以來,有關新能源車的6項優惠政策接連出臺。比亞迪F3DM已於2010年3月29日在深圳推出了雙模電動車低碳版,購買F3DM能享受財政部及深圳市政府總計8萬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事實上,從2000年以來,新能源汽車一直都有相關政策支持。2004年底開始修訂16項電動標準,制定了6項混合動力汽車相關標準,並建立了北京、武漢等4個電動汽車示範城市。但至今市場唯一的收穫恐怕就是由浙江萬向製造的中國第一輛正式上牌的純電動汽車駛上杭州街頭,距離商業化何啻天壤。只有成為蘋果,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比亞迪才能重生。
創出發行市盈率新高的沃森生物,拳頭產品也就只有一個——Hib疫苗,從2007年至2009年、2010年上半年,Hib銷售收入佔自產疫苗產品銷售收入比例分別為100%、100%、82.76%、81.23%。根據公司的招股說明書,目前的在售疫苗產品僅有Hib及凍干A、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2個,均屬於細菌性疫苗,產品相對集中。雖然有10個產品在進行臨床前研發,但臨床前研究離商業利潤的距離,並不比比亞迪電動車離商業利潤的距離更近。實際上,公司整合後稅收成本下降以及公司的營銷隊伍才是核心競爭力。
在國內市場上,有較為成熟成品的、甚至是概念產品的公司或者獲得了高溢價,或者被狂炒,重慶啤酒的醫藥概念令人印象深刻。直到沃森生物創出天價,讓人對泡沫嘆為觀止。
天價公司會造成市場與中國創新企業的系統性風險。資金蜂擁進入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就像所有的雞蛋放到一隻高風險籃子裡,是賭徒心態與狂躁心態的雙重反映。此時,決策者能夠做的是趕緊讓有希望的高科技企業上市,分散風險放大希望,讓資金培育出更多的高科技企業,以免扶植的企業成為扶不起的阿鬥,以免高科技園區成為商業地產別名的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