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已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政府隨之以緊縮貨幣和管控價格結合相應對。雖然這些措施暫時可以平復大眾的通脹恐懼,但如果無法達到既定目標,恐懼可能會再次猛烈襲來。
中國已進入通脹時代。今後五年,平均通脹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過去十年貨幣擴張的情況。現在試圖阻止通脹為時已晚,需要做的,是保障通脹時代的穩定。
從通縮到通脹
中國經濟易於發生通脹。一個發展中的大經濟體對貨幣的需求是無處不在的,而經濟體系往往通過貨幣擴張滿足這種需要。這就是為何中國高通脹頻現。
正如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說,通脹終究是貨幣現象。長期來看,這句話是對的。而在短期,通脹和貨幣的關係會變得錯綜複雜。在不同情況下,貨幣擴張對通脹的影響有所不同,經濟學家通常認為,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參變數。在現實中,這不僅與貨幣流通的快慢有關。貨幣流通或傾向於與CPI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1996年-2004年間,中國經歷了罕見的通縮。原因是勞動力過剩和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價格偏低。國有部門改革將數百萬下崗員工推向市場。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嬰兒潮」也持續衝擊著勞動力市場。農村部門生產率的提高則使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和產業部門。
儘管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但剩餘勞動力卻使工資保持停滯,於是,國內外製造業產品價格普遍下降。沃爾瑪公司的成功,是這個時代最突出的代表。
然而,那時中國製造業的擴張並未帶來通脹,這要歸功於國際市場上低廉且不斷降價的自然資源。主要原因是在蘇聯解體後的15年內,中東歐、俄羅斯和中亞等蘇聯陣營經濟體的資源需求不斷萎縮,抵消了中國需求的增加。
如果一個經濟體正走向通縮,貨幣擴張短期內不會導致通脹。因為如前所述,在這一經濟體內,貨幣流通緩慢。而且,這一時期內的貨幣一邊倒地流向房產業,並沒有進入與CPI相關的商品和服務領域。
2004年-2005年左右,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勞動力市場逐漸平衡。部分行業,特別是出口行業,出現勞動力短缺。由於俄羅斯和其他前蘇聯陣營的經濟體的需求開始抬頭,原材料價格開始猛漲。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市場條件開始偏向通脹,即貨幣擴張很可能導致CPI通脹。這就是為何中國在2007年遭遇嚴重的通脹問題。政府提高利率,恢復價格管制,以遏制通脹。
全球金融危機打斷了中國的通脹趨勢
許多分析家希望藉此闡明,通脹從來就不是什麼久治不癒的問題,由於產能過剩,中國仍處於通縮階段。這種想法導致三年內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了78%。但是,金融危機的震盪只是暫時降低了自然資源的價格,減輕了中國的通脹程度。2009年,全球局勢剛一穩定,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價格就繼續上漲。
由於中國對通脹的經濟投入了大量貨幣,目前的通脹問題比2007年更嚴重,需要多年才能化解。
內生還是外生
目前對通脹是外生還是內生的問題仍爭論不休。
通脹形成並非一日之寒。有人認為,是美聯儲最近實施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誘發了中國的通脹。這種解釋太天真。美聯儲的政策還來不及引發中國現在的通脹問題。還有人說,從中國的糧食價格就可看出,國際價格和中國的通脹有明顯關聯。這種解釋也不準確。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比去年增加25%,這才是大豆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所以,不能將中國商品價格上漲歸咎於國際市場,但如果說,中國的需求導致國際市場價格上漲,這種判斷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要對與通脹鬥爭的目標有明確認識。在通縮環境下,資產投機吸引了巨大的貨幣增量。
即使環境已經開始變為通脹,這種投機勢頭仍在不斷吸收貨幣。但由於通脹最終會帶來緊縮的預期,貨幣將不可避免地逃離資產市場,從而推動CPI上漲。雖然可以推測貨幣會如何被回籠,實際上,自1930年以來,沒有哪個主要的經濟體能夠收縮貨幣供給。此外,由於過去的貨幣增長催生了許多投資項目,需要持續的貨幣增長來維持這些項目的運營。因此,通脹似乎無法避免,而且可能會連續數年居高不下。
謝國忠五大對策
通脹並不意味著不穩定。許多經濟體都經歷了較高的通脹,但經濟並未停止增長。維穩的必要條件,是在今後數年內將利率上調至與預期通脹相若的水平。今後五年內,中國的CPI平均通脹率很可能高於5%。將存款利率,至少是短期存款利率,盡快提升至這一水平,十分關鍵。
否則,儲戶可以取出存款,囤積消費品。這將導致通脹危機。保持通脹穩定的首要工作,即是讓儲戶願意繼續在銀行裡存款。
如果所有物價一同上漲,無人能夠倖免。但是,通脹很少以這種方式發展。承受通脹之苦的往往是固定收入人群,例如靠養老金生活的退休人群。通脹也通常反映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使所承擔債務(包括退休金負債及銀行存款)縮水,往往是其不言而喻的目標。這就是為什麼通脹往往伴隨著社會不穩定。但是,中國政府的財政能力相當強大。公共部門的收入佔GDP的比例在所有主要經濟體是最高的。中國的財政壓力來自投資的強烈願望。只要政府能限制或減緩投資,將退休金和其他固定支付和通脹維持在同一水平,不存在財政困難。
市場力量將使工資,特別是藍領工人工資的上漲速度大大超過名義GDP。但是,地方政府往往會利用行政權力,與企業聯手抑制工資上漲。這是個巨大的錯誤,因為工資上漲是重新平衡中國經濟,使其轉向消費、遠離投資的最佳途徑。
中國的個人所得稅一直很高。這導致企業,特別是私有企業,普遍儘可能地增加可抵稅開支,降低計稅工資。由於企業所得稅為25%,而最高邊際個人所得稅為45%,這使得部分人的個人所得稅不高於25%。但大公司的員工通常要支付最高稅率,在通脹壓力下漲工資,大型企業的負擔將不成比例地增長。此外,通脹大大降低了高稅率的准入門檻。通脹侵入個人所得稅結構,加劇了通脹的負面影響。政府應將最高邊際稅率降至25%,和企業所得稅率持平,同時根據通脹提高每檔所得稅率的門檻。
反對提高利率的人士認為,這樣會吸引「熱錢」。我認為不會。利率不是吸引「熱錢」的惟一因素,可能也不是主要因素,新興經濟體尤其如此。十年前,東亞新興經濟體實行高利率,吸引外國資本,但沒有成功。過去幾年,同樣的經濟體實行低利率而且並不需要外國資本,但「熱錢」仍如潮水般湧入。印度的利率水平接近10%,卻沒有中國吸引的「熱錢」多。「熱錢」根本不應該成為中國加息的約束。
美國的貨幣政策,以及國內資產市場條件是吸引「熱錢」的最重要因素。一旦投機者投資於新興市場,他們希望幾年內就能有100%的巨額收益。這種回報只能出現在泡沫環境中。美國寬鬆的貨幣條件,是新興市場產生泡沫的必要條件,「熱錢」則使之成為現實。但前提是,新興經濟體在泡沫遊戲中必須很敏感。
只要政府有決心打擊泡沫,無論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多麼寬鬆,無論投機者多麼熱情,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當某個新興經濟通過提高利率表現出擠壓泡沫的決心,「熱錢」將紛紛撤離。正如上次中國意外提高利率,人民幣離岸NDF市場就出現下跌。
我不是說中國的匯率就是固定不變的,或者不應改變。但是,對於處理目前的通脹來說,調整匯率沒那麼重要。有人主張提高匯率,而不是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脹。這種說法貌似正確,但絕不會成功。進口在中國消費中所佔份額最小。反競爭規則已經使得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高企,以至於任何可行的匯率調整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例如,進口車的價格已經是歐洲或美國市場的2倍到3倍。如果貨幣升值5%,價格會受影響嗎?貨幣小幅升值的觀點,其實是打算繼續讓「熱錢」遊戲維持資產泡沫。這只會令通脹問題更加惡化。
中國現在的通脹問題,和1994年的情形相似:都是長期貨幣擴張積累而成,而且擴張趨勢尚無法停止,因為所有投資項目必須有始有終。
現在需要採取的措施也和過去很像,維穩的必要政策是:(1)今後五年內將利率升至預計平均通脹水平;(2)對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群(如退休人員和學生)增加津貼;(3)允許市場力量決定工資漲幅;(4)降低個人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