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印度邦加羅爾設立的總部。長期以來,華為在海外擴張一直受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支持。(Getty Images)
【記者劉林編譯報導】《華爾街日報》16日撰文,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大國總體上達成了一個共識,即讓市場競爭而不是政府計畫來決定經濟產出,而中國的國家經濟戰略似乎擾亂了這種共識。
文中說,政府在中國經濟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獨特狀態。它的領導人並不認為市場是優越的,他們認為,國家權力才是維持穩定和增長、進而維持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關鍵。
2001年中國加入WTO,政府的作用再次強大起來。許多分析師說,一大批行業仍然被國有企業所控制,外資企業的介入受到嚴格控制。中國幾乎所有的主要銀行、三大主要石油公司、三大電信運營商和主流媒體都是政府所有。據中國財政部統計,2008年所有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額約6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經濟產出的133%。隨著中國政府對諸多行業的參與越來越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今年1月份的一份報告說,在包括俄羅斯在內被調查的29個國家中,中國經濟的競爭度最低。清華大學著名經濟學家錢潁一曾說,過去這幾年的市場經濟改革似乎在倒退,他對此十分擔憂。
中國國家經濟戰略的核心,是讓國有龍頭企業和其他全國龍頭企業大力獲取先進技術,逐漸消除中國對昂貴的外國科技產品的依賴,進而轉戰海外市場,同時按有利於出口企業的方向管理匯率。中國一方面在尋找新科技,另一方面讓銀行向國家致力培育的產業提供低息信貸。中國政府將銀行存款利率設定得低於國內經濟和通脹增漲率,這意味著中國家庭實際上通過銀行儲蓄在為政府「寵幸」的產業進行補貼。
外資公司的高管已經開始公開抱怨。7月份,在德國產業界人士與中國總理公開會面期間,西門子(Siemens AG)首席執行長羅旭德(Peter Loscher)和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BASFSE)董事長賀斌傑,針對外資公司要獲得市場准入就得轉移寶貴知識產權的措施,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著重發展「自主創新」,也就是培養本土科技,必然會對其他國家的技術加以利用。例如,德國的西門子(Siemens)和日本的川崎重工(Kawasaki)與中國國有企業分享了高鐵技術,結果這些中國企業迅速消化吸收,變成了行業競爭者。
文中還表示,中國政府的這一經濟策略,已引起西方國家警覺,因此,中企的海外入駐並非一帆風順。
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是一傢俬有企業,長期以來其海外擴張一直受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的支持。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提供了一筆五年期、100億美元的信貸融資,並一如往常地將其貸給外國買家,以資助這些買家購買華為的產品。華為過去五年收入上漲超過200%,成為全球頂尖的三大電信公司之一,與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和愛立信(Telefon ABLM Ericsson)併肩。
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 Nextel Corp.前不久拒絕了華為及另外一家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ZTE Corp.)對一份數十億美元合同的競標,原因是美國擔心這兩家公司與中國軍方有關聯。Sprint公司此舉對於艱難挺進美國市場的華為來說是個挫折,同時也顯示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日益擔心開始使中國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