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曾說自己小時候「八成是個過動兒」,媽媽說他「屁股是尖的,永遠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罵。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瞭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臺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信息爆炸
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泄,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臺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困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痒、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瀋、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来源:康健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