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由來
相傳在上古時代有兩個英勇的兄弟,一個叫神荼(ㄕㄨ),一個叫鬱壘(ㄌㄩˋ),住在東海度朔山,兩人常站在大桃樹下,檢閱百鬼,他們擊退了害人無數的野鬼。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人們就用兩塊有驅邪作用的桃木板立在門旁,並在桃木刻上或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或名字,以避邪驅鬼,充當門神,這是春聯的前身:「桃符」的由來。
有關門神,除了神荼、鬱壘外,另有一說。相傳唐太宗睡覺時常被惡夢驚醒,於是命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將軍守在他的寢宮外保護他,因此秦叔寶與尉遲恭也成了門神。
大約在五代後蜀國君孟昶,認為桃符太單調了,突發奇想親自提寫了兩行字貼在門前:「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最早的春聯。大家覺得這對聯寫得真好,紛紛沿用,於是對聯就慢慢取代了桃符,成為現在多彩多姿的「春聯」。
明朝時期,中國人喜用紅色,所以用紅紙代替桃木板。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後,賜給文武大臣各式各樣的春聯,命文武百官除夕要貼春聯,經他提倡,貼春聯的人更多了。此後中國新年期間貼春聯的風氣大興,流傳至今,各種春聯的傳說、趣事也很多。漢人移民到臺後,也將春聯習俗帶到臺灣。
一般而言,門之兩旁貼上對聯,上方應加橫聯,才算完整的一幅春聯。在窗戶上方則貼「春仔」,以菱形方式呈現,春仔除了「春」字、「福」字外,尚有富、貴、吉、祥、財、祿、旺等等,有些人還會將春字或福字倒過來貼,象徵「春到了」或「福到了」。
米缸則貼「滿」字、穀倉貼「五穀豐登」、菜櫥或冰箱上貼「山珍海味」、車上貼「開車大吉」、畜舍貼「六畜興旺」。
除夕前一天要子夜酬神、敬拜天公,所以春聯要在拜拜之前貼好,一直到自然脫落為止。
春聯的正確貼法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每幅的最後一個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正確的貼法是: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及入聲字在右邊。
入聲字的判別方法,是用台語發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所以如果兩幅的最後一字都是第一、二聲,就必須用台語念看看是否為入聲字。
舉一個例子如下:
爆竹聲中辭舊歲(右)
梅花香裡報新春(左)
以下特別整理了一些適合親子書寫的對句,邀請您與孩子一同共享揮毫的樂趣!範本如下:
龍騰虎嘯事事都如意
臘盡春回虎虎有生氣
黃牛雖去精神在
猛虎初來氣象新
金牛奮蹄奔大道
乳虎添翼舞新春
金牛送舊千家樂
玉虎迎新萬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