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官宦之家,再怎麼興旺都過不了三代,而曾國藩家卻代代出英才。不僅曾國藩自己的兒子個個成才,曾家的孫輩中還出了曾廣鈞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曾昭掄這樣世界著名的化學家,曾孫輩中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有影響的教育家和學者。
曾國藩從小寒窗數十年,備受艱辛,深知名譽、地位、家業來之不易。他目睹那些達官顯宦家庭的官二代們,不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就是揮霍浪費,吃喝嫖賭,最終家業蕩然無存,為此深為憂慮不安。於是,他教育子弟,首先就從做人開始。曾國藩在清末官場中是屬數一數二的風雲人物,但他卻從不以勢壓人,更不許子弟作威作福,當敗家的紈子弟。他知道高官子弟最易驕奢淫佚,而驕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是萬惡之源」,「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因此他時時告誡子侄要戒驕戒佚。家裡男的出門須走路,不許雇工坐轎或騎馬,而家裡的妯娌、女兒、媳婦,老老小小皆紡紗織布,養魚養豬。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參加勞動,為全家作出表率。曾國藩時時告誡兒子不可假父之名而行事,要潔身自好。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曾紀澤與家人乘船去金陵省父,曾國藩寫信給紀澤,告誡他一路上不挂大帥旗,不驚動地方長官,「煩人應酬」。同治三年七月,曾紀澤赴長沙科舉考試,曾國藩又告誡他不許和考官疏通,「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
曾國藩反對買田、置屋、積錢留給子孫,他認為「做官發財可恥」,把做官得來的金銀留給子孫更是「可羞可恨」!子孫若是賢才,不用靠父輩遺產也能自立。如果是不肖子孫,那給他留多一分錢,他就會多造一孽。因此曾國藩發誓「絕不留銀錢與後人」。
自小在農村長大的曾國藩視「勤」是人生第一要義。他在北京任官時,多次購買北方的大白菜、茄子種子寄回,並告訴家人的栽培技術。為了不讓子侄們有紈絝子弟的大少爺作風,他多次在家書中要其子侄們半耕半讀,連拾柴收糞這些事也「須一一為之」。
曾國藩曾說:「吾不願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他所追求的「秀才」,不是傳統的讀書做官的仕人,而是能夠明白事理、才德雙修的君子。正是在這種家教原則和方法的引導下,曾國藩的家庭教育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曾氏家族出了大批的人才。同時,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不斷地被人們所推崇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