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研精,險燥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志與歲去,遂成枯落,悲嘆窮廬,將復何及也!」
這就是諸葛亮那篇著名的《誡子書》。
在千年之後的今天,當浮華與奢侈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時尚與標誌的時候,再回首細細品味作為一個父親的諸葛亮對兒子的告誡,不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全文僅八十餘字的《誡子書》講的都是做人治學的道理,而且沒有任何華麗的鋪陳,非但與同時代的建安才子曹植那篇堆金砌玉的《洛神賦》形成了鮮明對比,而且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諸葛武侯一生的豐功偉業完全不相匹配。以諸葛孔明之大才,為何只留給兒子短短八十餘字的告誡?這一問題讓當年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現在的我漸漸明白了。方知八十餘字已然太多,其實八個字就夠了。那就是修身、養德、明志、致遠。
諸葛孔明一生之學問,盡在於此,一生之功業,也盡出於此。這篇《誡子書》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卻正是諸葛亮真正的厲害之處。從中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善於抓住事物要點的人,一個藏須彌於芥子,寓崢嶸挺秀於平淡無奇的人。面對這樣一個可畏的對手,魏國大軍事家司馬懿選擇深溝高壘,閉門固守顯然是最高明的對策。
八個字寫成八十餘字,在精明過人的諸葛亮來說已經是不厭其煩了,這一方面是出於父親對兒子的愛心,另一方面從中也可看出諸葛亮對自己的兒子諸葛瞻並不太看好,認為兒子還沒有聰明到自己可以少寫一半字的地步。
現代人看重的是知識,可是諸葛亮看重的卻是才學。他沒有告訴兒子如何去學知識,要閱讀哪些書目,背誦哪些文章,而是告訴兒子如何治學,如何廣才。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強調的不是知識,而是才學?因為知識是死的,才學是活的。之所以「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雲霄一羽毛」,不在於他的知識,而在於他的才學。
有才學,學什麼都事半功倍;沒才學,學什麼都事倍功半。知識就像是泥,才學就像是水。上善若水,下愚若泥。可現在的教育偏偏是給學生灌一腦袋泥巴,所以也就培養不出諸葛亮這樣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天文學家、水利工程家、機械設計家和星象占卜家於一身的通才大家。
現代教育模式來自西方,是浮士德式的不斷向外追求知識,永不滿足的道路。而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育是東方模式的教育,是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治學廣才的道路。
淡泊,讓我們心志澄明;寧靜,讓我們思想遠大。在了無牽掛中,大千世界,一一在我們眼前展現。非如此不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諸葛亮不急於讓兒子學知識,卻非要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可,是因為諸葛亮自己這一生的遠大前程、千秋功業,即是從這看似平凡的修身養德、明志致遠中來。
點擊論壇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