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對通脹形勢和調控政策的看法分歧嚴重。從政策部門來看,防通脹仍是今年宏觀經濟的首要任務,緊縮調控仍是今年政策的基調。不過,有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國內通脹將於上半年見頂,而當前中國緊縮貨幣政策屬於「超調」。在這些學者看來,緊縮貨幣政策有可能會在下半年鬆動。可以說,停止收緊甚至放鬆貨幣政策的呼聲正日益高漲。
最激進的一種說法,莫過於中國可能會開始減息。5月11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對路透社表示,反通脹的措施會削弱經濟增長的動力,從PMI等經濟先行指標看已初露端倪,預計四季度或會迎來政策的微調。這位專家說,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回收龐大外匯佔款而產生的流動性,預計仍有上調的空間,但加息會比較慎重,看起來是加不上去了,下半年甚至可能會減息。
市場人士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5月12日,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奧尼爾表示,「我猜測中國的GDP增幅將降至8%左右。如果我說對了,那意味著在今年下半年某個時候,中國的通脹將不再是問題,將回落至4%左右。而中國央行將能夠停止收緊貨幣政策,從此我們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
這些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和放鬆緊縮政策的預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宏觀政策產生影響。在我們看來,政策導向上的分歧涉及到對宏觀形勢尤其是對通脹形勢的判斷,準確把握通脹問題,此時顯得極為重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今年底中國開始減息,那麼今年的宏觀調控政策將十分滑稽:上半年還在強調治理通脹,下半年就轉為重新保增長了。如按這種方式來調整,宏觀調控將會重複過去的老路,政策放鬆將會導致調控前功盡棄。
那麼,如何看待中國面臨的通脹形勢呢?
我們的看法遠不如前述經濟學家們那樣樂觀。事實上,中國經濟當前遭遇到的通脹壓力非同小可,絕非某些經濟學家所言的「到頂」了。中國今年面臨的通脹形勢非常複雜,除了全球流動性過多、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國際因素,國內的貨幣因素、基礎產品漲價、無效投資太多等內生問題,都在合力推高國內通脹水平。在我們看來,國內通脹的通道已經全部打開,抑制通脹的措施並不容易見效,而抑制通脹的政策本身,也會因為體制的原因而導致政策效果被抵消,所以今年中國的真實通脹水平非但不會到頂,而且有可能達到10%的高位。在這種背景下,宏觀政策的全面緊縮不可避免,正如此前我們所指出的,現在為通脹而緊縮,實際上是前兩年強刺激經濟後必須付出的總成本。
擔心中國經濟在緊縮之下硬著陸,是持「政策放鬆」觀點人士的重要理由。但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有多大呢?在我們看來,中國經濟的放緩雖然在二三季度可能會比現在明顯,但從一季度和4月份的經濟數據來看,投資、出口依舊強勁,消費基本穩定,至少在今年之內,國內出現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經濟增長出現動力問題,也至少要到明年才有可能體現。在這個背景下,國內學者談緊縮政策「超調」,談貨幣政策應該放鬆,顯示了一種在政策上的「無奈感」,既怕通脹厲害,又怕硬著陸,於是鼓勵硬著頭皮調整政策。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判斷。
總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在通脹節節攀升的形勢下,貨幣政策保持收緊是十分必要的。雖然國內經濟出現了一些增速放緩的苗頭,但抗通脹仍是今年政策的主基調,不可能出現所謂貨幣政策大轉向的情況。至於如何應對高通脹壓力,那是另一回事,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