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當代關係中最為糾結的是日本歷屆政府對當年那場侵華戰爭的態度,而每每讓中國人無法忍受的是,日本政要每年都要參拜供奉包括甲級戰犯在內牌位的靖國神社。對於日本政府以及政要為何採取如此態度,並非本文關注之點,我只是由此想到:那些為了日本而死亡的士兵們應略感欣慰的是,他們的後人們並沒有將他們忘記,而是每年為他們燒香祈禱。
反觀中國,七十年前逾百萬為抵禦外侮而捐軀的將士們早已湮沒在被篡改的歷史中,他們的忠魂迄今仍在中國大地上哀嘆。是啊,今天的大陸在哪裡可以找到那樣一個可以參拜英雄的地方?
事實上,當年的國民政府並非沒有考慮到修建忠烈祠和烈士公墓。該動議早在1938年、1939年就已有了。1938年底,武漢、廣州失守,湖南成為新的抗戰大本營,而南嶽則憑藉優越的水路交通和「五嶽獨秀」的地理環境,成為國民政府活動的中心。據悉,1938年至1945年,蔣介石在南嶽共主持召開了4次重要的軍事會議。
在1938年11月25日舉行的第一次軍事會議上,各戰區指揮官幾乎都談到了自己的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說者傷心,聞者動容。蔣介石對此也認為是「我軍最大的恥辱」,「死無葬身之地,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我們忠勇將士為國捐軀,竟至死不得收骨,我們後死者如何能對得起他們,還有什麼面目見人?」
在會議後,蔣介石找來陳誠、薛岳,提出在南嶽修建公墓之事,「以安忠魂」。國民政府遂撥出專款,歷時三年,耗資1887萬元建成了一座忠烈祠。因忠烈祠的設計者曾參加過南京中山陵的建造,所以忠烈祠酷似中山陵。
整座祠宇,按前低後高設計,依次為三孔拱門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五個部分。中辟草地,筑字「民族忠烈千古」。在整個格局中,享堂居於最高處,內設祭壇,中置「抗日陣亡烈士總神位」,左右分列22座,如「第九戰區第二次長沙會議陣亡將士神位」等。神位之下,四周分布的是37塊殉職將軍的石碑。根據原設計圖紙,以忠烈祠為中心,東西兩側為公墓區,佔地逾二百畝,分將、校、尉及士兵墓葬區域,可入葬三百座。所有墓葬都以墓道相連,並伴有花壇涼亭。後因幾次長沙會戰和經費原因,除墓道草草溝通外,涼亭、花壇均沒有建造。
1943年7月7日,忠烈祠召開了落成大典,並舉行了首次公祭。此後,每年的「七七」紀念日,忠烈祠都會舉行公祭,祭拜為國捐軀的英雄們。至抗戰結束時,忠烈祠中已有19座公墓,每個陵墓中葬有人數不等的烈士屍骸,如三十七軍六十師的公墓中葬有將士屍骸2128具。
1947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春秋二季致祭陣亡將士辦法》,內中規定:每年的3月29日為春祭,9月30日為秋祭。1949年3月29日,忠烈祠中舉行了最後一次政府公祭,此後迄今為止,除了民間、個人的掃墓活動外,都沒有舉行過任何級別的政府公祭。想必,中共政府不願公祭,不僅僅是因為這祠宇中沒有一個中共陣亡將士,更重要的是,一旦舉行公祭,國人就知道了中共所宣傳的其是「抗日中流砥柱」乃是一派胡言。
讓人痛心的是,在1953年和1966年文革期間,忠烈祠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1953年,忠烈祠的建築雖未損毀,但「碑身上所有的文字都被鑿掉了,一字不留」,其中包括一百餘處國民政府軍政要員讚頌陣亡將士的題刻。1966年,所有的將士的墓地全部被挖,屍骸被揚……,整個墓地的布局被毀的不成樣子。
如今,忠烈祠周圍的公墓除了七十四軍公墓外有一塊刻有國民黨黨徽及「遊人到此,脫帽致敬」字樣的石碑外,其餘墓葬,均無任何指示標識。而且更為悲哀的是,在中共有選擇的宣傳下,眾多的國人除了知曉所謂的「紅色根據地」外,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處紀念抗日陣亡將士的所在!
嘆一聲,忠魂何處歸?嗚呼哀哉,被毀壞的豈止是烈士們的墓地,它毀掉的是中國人的良知,毀掉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壯烈的一頁。不妨問一聲:沒有他們,何來我們?!就為了這簡簡單單的原因,我們難道不應該祭拜他們?難道不應該讓忠魂得到些許慰藉?先讓身處遙遠之地的我點一支心香吧!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