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於日本的中國樂器 故事耐人尋味(圖)

尺八的故事

發表:2011-08-11 13: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09年的櫻花時節,詩人蘇曼殊在日本的古都——京都浪游,淅淅瀝瀝的春雨中,突然從什麼地方傳來了似洞簫又非洞簫的樂聲,詩人聽出那是日本獨有的樂器——尺八的吹奏。樂曲淒清蒼涼,詩人心有所感,於是寫下了那首足以傳世的詩作——《本事詩之九》:

春雨樓頭尺八簫,
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
踏過櫻花第幾橋。

詩人在詩後自注云:「日本尺八與洞簫少異,其曲名有《春雨》者,殊淒惘。日僧有專吹尺八行乞者。」日本京都大學的平田先生告訴我,這種專吹尺八行乞的僧人在日本也叫虛無僧。這個名字在中國人聽來總有那麼一點兒存在主義的形而上味道。

1904年出家的蘇曼殊在寫這首「春雨樓頭尺八簫」的時候也已經是一個僧人。但他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和尚。蘇曼殊(1884——1918),字子谷,法號曼殊,廣東香山人,出生於日本。上世紀初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了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回國後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蘇曼殊熱衷於革命,卻被香港興中會拒絕,一氣之下在廣東惠州出家,自稱「殊和尚」。但他在出家的當年就曾經計畫刺殺保皇黨康有為,幸為人所勸阻。從他的「本事詩」中還可以感覺到他剃度之後仍難免牽惹紅塵。如《本事詩之六》:

烏舍凌波肌似雪,
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
恨不相逢未剃時。

蘇曼殊精通日語、英語、梵語,既寫詩歌、小說,也擅長山水畫,還翻譯過《拜倫詩選》和雨果的《悲慘世界》,在當時譯壇上引起了轟動。辛亥革命後,主要從事文言小說寫作,著有《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非夢記》等。蘇曼殊的詩文和小說都受好評。陳獨秀即稱:「曼殊上人思想高潔,所為小說,描寫人生真處,足為新文學之始基乎?」把蘇曼殊的小說創作推溯為新文學的傳統。郁達夫則說蘇曼殊的詩有「一脈清新的近代味」。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稱他「別具一格,傾倒一時」。這種「傾倒一時」的文壇盛名從前引的那首《本事詩之六》就完全可以想見:蘇曼殊即使當了和尚,仍不乏傾慕於他的詩才的肌膚似雪的追星族。「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則流露了詩人身不由己的無奈與悵惘,塵緣未了凡心不淨可見一斑。從《寄調箏人》中也可窺見詩人的「禪心」經常有美眉干擾:

禪心一任娥眉妒,
佛說原來怨是親。
雨笠煙蓑歸去也,
與人無愛亦無嗔。

詩人一心向禪,任憑娥眉嫉恨,但美眉的「怨懟」同時又被詩人視為一種親緣。儘管「雨笠煙蓑歸去也」一句使人想到蘇軾的詞「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同時蘇曼殊也許確然追求一種「與人無愛亦無嗔」的境界,但正面文章反面看,讀者讀出的反而恰恰是「娥眉」對詩人「禪心」的騷擾,蘇曼殊顯然很難達到「與人無愛亦無嗔」的境界。
《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也是蘇曼殊的一首代表作:

契闊死生君莫問,
行雲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
縱有歡腸已似冰。

「契闊死生」的典故來自《詩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諧老。」聞一多解釋這四句詩時說:「猶言生則同居,死則同穴,永不分離也。」這四句詩也是《詩經》裡張愛玲最喜歡的詩句,稱「它是一首悲哀的詩,然而它的人生態度又是何等肯定」。蘇曼殊這首詩同樣表現出了一種既「悲哀」又「肯定」的人生態度,與佛家的淡薄出世超逸靜修大相逕庭。「無端狂笑無端哭」,更是表達了我行我素,全無顧忌的行為方式。從中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作為性情中人的情感豐沛的蘇曼殊,也正因如此,他的詩作無不具有一種撩人心魄的韻致。

「春雨樓頭尺八簫」一詩或許是蘇曼殊名氣最大的詩作。讀這首詩,我首先聯想到的是蘇軾的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曼殊或許也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慷慨豪放,但是一句「芒鞋破缽無人識」,勾畫的卻是一個多少有些落魄的僧人形象。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在濛濛春雨中踽踽獨行的僧人,在寂寥而空曠的心境中,突然聽到從遠處的樓頭隱隱約約傳來了酷似故國洞簫的樂聲,一下子就喚醒了詩人本來就「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京都多橋,此時一座座形狀各具的橋被絢爛的櫻花落滿,景像一定可觀。然而詩人的思緒卻沉浸在這種如煙如霧般瀰漫的鄉思之中,眼前的異國的秀麗景致漸漸模糊了,以致記不清走過了幾座橋。而且具體的數字對詩人來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個「幾」字蘊涵的不確定感,映現的正是詩人內心的恍惚與沉湎。我尤其流連於「何時歸看浙江潮」的「何時」二字,它把詩人的回歸化成遙遙無期的期待與嚮往,傳達的是一種「君問歸期未有期」的延宕感,「歸看」變成了一種無法企及的虛擬化的想像。所以儘管詩人沒有直接書寫「思念故國」一類的字眼,但讀起來讓人更加感受到故園之思的瀰漫,更使人愁腸百結。而「浙江潮」三字所象徵的故國的山川風物,又使詩人的離情別緒攜上了一縷文化的鄉愁的韻味。

可以想見,「春雨樓頭尺八簫」這首詩蘊涵的諸種心緒和母題,必會在後來的詩人那裡激盪起悠長的回聲。

佛曰:不可說。我便悄悄地將那半窗疏影珍藏在心間。

陶醉在幽靜悠然的洞簫古剎的幽境裡,感悟著世態炎涼和歲月滄桑,在寧靜中賞曲賦詞,欣然。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