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大飢荒4500萬中國人死於非命(圖)

作者:李元翰 發表:2011-10-03 22: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三年大飢荒時,毛澤東拒絕接受美國糧食援助

【看中國特約記者李元翰等採訪報導】在「十一」國殤日之際,《南方都市報》刊載了從大躍進到大飢荒的長篇紀實報導,記錄了那場餓死幾千萬人、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絕人寰的災難。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馮客剛出版的專著,對大飢荒死亡人數的研究結論是4500萬。而中共卻一直掩蓋它的罪惡和歷史真相。

馮客教授(FrankDikotter)的新作《毛澤東的大飢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中文版,9月29號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發行。他指出,這場災難的真正規模一直鮮為人知。

1958年到1962年期間,毛澤東發動了全國「大躍進」運動,樹立「三面紅旗」,大煉鋼鐵「超英趕美」,鼓吹「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大刮共產風,帶來了空前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災難。

今年初出版的《中共黨史》第二卷中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三年「自然災害」死亡人口是1000多萬。

知名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於軾表示,他做過這方面研究,非常懷疑這個1000萬的數據。

茅於軾(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共產黨的歷史裡說是人口減少1000萬,說餓死了1000萬人,這個說法非常幼稚。三年裡還出生了很多人,出生的人那麼多,還減了1000萬,那死了就不是1000萬了,這個道理很清楚嘛。」

《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楊繼繩在《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飢荒紀實》一書中指出,1958年到1962年全國的氣候屬正常年景,而這期間中國餓死了3600萬人。

新華社退休高級記者楊繼繩的父親,就是在大飢荒中餓死的。還有報導這篇的新唐人記者李元翰的爺爺、奶奶也是在當時餓死的,臨死前吃樹皮草根、被絮裡的棉花裹腹。

馮客教授在新書中指出,根據公安部門當時的報告,以及大躍進最後幾個月中共內部報告顯示,當時至少有4500萬人非正常死亡,其中約6-8%死於酷刑或處決。

20多年前,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陳一咨根據趙紫陽指示,曾作過一次調查統計,得出的數字也是死亡4500萬人。

茅於軾:「絕對不是氣候造成的,由於謊報、說假話,畝產可以達到什麼幾萬斤,包括錢學森那篇文章,說真話的都把他們關起來。特別是人民公社,取消了一家一戶自己做飯的權力,都去吃大食堂;煉鋼鐵的時候,大家都去煉鋼鐵了,你說農民怎麼會煉鋼鐵,那不是開玩笑嘛,但是把地裡的糧食都爛在地裡,沒有往回收,所以這是造成飢荒的原因。」

《南方都市報》9月28號以兩個版面發表了長篇報導《躍進過後是飢荒--川東三年「災害」紀實》。四川達州的朱全森說,在三年災害期間,當地出現過數十起人吃人的案例,全國很多地方都發生過。

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曾在「七千人大會」後對毛澤東說:「餓死這麼多人,歷史上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是要上書的。」

1961年,劉少奇在湖南農村考察44天後說,大飢荒的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並要毛澤東公開檢討。為扭轉政治被動局面,毛澤東繼而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又造成十年浩劫。

茅於軾:「共產黨犯了一個空前的大錯誤,現在它不敢承認這個錯誤。其實這些錯誤也跟現在這些人沒關係,主要是毛澤東的錯誤,但現在這些人也還不敢批毛澤東。所以,你不總結過去,你怎麼能避免將來啊。」

馮客教授指出,這段歷史中死亡還不是最慘重的記憶,而是摧毀了中國人的精神和道德體系。人被統治者變成了工具,人和人之間為了生存丟掉了基本的倫理和文明。

楊繼繩認為,大飢荒其實是「一分天災,九分人禍」,大飢荒的禍根是中共集權制度,到現在基本的政治框架並沒有變。他指出,寫《墓碑》這本書,也是為造成大飢荒的制度立下一個墓碑。在當今中國,幾年內餓死幾千萬人的事應該很難再發生,但在仍是中共高度集權統治下的中國,出現其他大災難卻是難以避免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