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秦始皇(圖)

作者:文維華 發表:2011-12-18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蒙冤千年的秦始皇(網路圖片)

「秦王掃六合,虎踞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是唐朝大詩人,被人尊稱為詩仙的李白讚揚秦始皇的詩句。從詩中我們就可以想像到,當時的秦王,是多麼的春風得意,雄姿英發,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業績又是多麼的宏偉壯麗。就是這樣的一個,具有雄才大略,揮手扭轉乾坤,使華夏民族的歷史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偉大人物,名聲卻不好聽,歷來以暴君而著稱。說他殘暴不仁,焚書坑儒,糜爛奢侈,大興土木,耗盡了天下資財;他嚴刑峻法,使人們怨聲載道,他的暴政終於招致秦朝很快滅亡,等等,不一而足。其實這都是對秦始皇的誣蔑不實之詞,下邊我們就看看歷史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吧。

廣納賢才 統一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長時間的大動亂年代。在春秋時期,周朝皇帝就名存實亡,凡是掌握一點地方權利的都成為了獨立的個體,天下群雄割據,他們互相兼併攻伐,素有「一百里地雙皇帝,晝夜大戰不停蹄」的說法,可以說,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到了後來,經過長時間的爭鬥兼併,逐步形成了戰國七雄。戰國七雄,個個野心勃勃,都有吞併天下之心。他們更是變本加厲的互相攻伐,爭鬥不休。雖然他們都想擴大地盤,謀求霸業,統一天下,但是,因他們各自的統治方式不同,造成各國的強弱形式有很大差別。他們有的國家國王昏庸,因循守舊,聽信姦言,排斥忠良,搞得國家混亂不堪。有的國家的君主勵精圖治,任用賢能,革除弊端,獎勵耕戰,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國家得到逐步充實。七國雖然並立,但有的國家因政治腐敗,國勢日衰,有的國家因政治清明,越來越強大。秦國就是屬於國家越來越強大的國家。秦國從秦孝公起任用大改革家商鞅,實行變法,革除弊端,限制無所作為的守舊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扶持新興的地主階級,發展農耕,增強兵力。自此秦國逐漸強大,到了秦始皇,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摘自賈誼《過秦論》),使秦國的綜合國力迅猛發展。

秦始皇非常聰明幹練,他認識到搞好國家沒有人才,沒有好的制度是不行的,於是他採納忠言,大力招賢納士,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國內曾有一些既得利益的保守集團,為了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防止外來的先進思想,先進位度,消弱他們的勢力,他們拚命阻擋變革。他們以韓國人鄭國姦細案為導火索,向秦始皇進讒言,要求全部驅除外來投奔秦國為秦國效力的人士,說他們是姦細,危害國家的安全。秦王遂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驅逐之中。為此,作為外來人員的李斯上了《諫逐客令》,它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講了任用外來人才的重要性,文中寫道,「泰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秦始皇沒有被那些保守勢力的姦言所迷惑,他覺著李斯的上書很有理,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撤消了《逐客令》,為外來人員到秦國出力,大開了方便之門。這是一個暴君能做到的嗎?可以說,他求賢若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人才聚集發展的措施。他曾經看到了韓非子寫的《五蠹》等文章,非常的佩服,說,「得見此人與之遊,死無恨矣。」這不難看出,他選賢任能的意願,多麼的強烈。在他的開明政治的感召下,大批有識之士,都向秦國靠攏,秦國一時人才濟濟。治國良臣李斯,軍事家尉僚,理論家韓非等等雲集秦國。秦始皇還能做到禮賢下士,廣開言路,讓大家獻計獻策,只要你的說法對國家有利,他就採納,就照你的辦。這可以看出,秦皇並不獨斷專行,而是集思廣益,採納好的建議,來統治治理國家的。他對那些阻礙國家發展的人,也毫不客氣,他毫不手軟地消除了盤根錯節,勢力龐大,阻礙發展的呂不韋、嫪毐集團,使國家日益強盛,終於有了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勢力。我們再看看其他的國家吧。他們一代比一代腐敗,姦賊當道,殘害忠良,混天暗日,骯髒不堪。楚國的守舊勢力,用亂箭射死了變法圖強的吳起,使變法圖強的制度夭折,到了後來又放逐一心為國的屈原,留下了汨羅江上的千古悲歌。趙國的昏君聽信讒言,廢除了常勝將軍廉頗的兵權,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招致常平大敗,被秦軍坑殺兵卒40萬,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又聽信讒言處死了百戰百勝的名將李牧,更是自毀長城,鬧的國破家亡。燕國的君主,不是採取有力措施,富國強兵,而是把命運寄託在一個荊軻身上,結果落了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可悲下場,成為有識之士的笑柄。試想,其他的國家如此昏庸腐敗,怎麼能和任用賢能,打擊邪惡的秦國相抗衡呢,他們的滅亡是不奇怪的,是必然的。關鍵時刻,秦始皇還能夠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些平定六國的大將軍,像王翦、王賁等,都能盡職盡責,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軍事才能,不受姦賊掣肘,從而,雄師所向,敵人望風披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終於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大業。

統一後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國家的政令一統,為了全國各族人民能夠正常的交往,促進各民族的團結,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用中央集權統一管理國家,是國家的政令,得到了空前的統一,消除了商周分封諸侯,使國家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互相攻伐的弊端。他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的規格,消除了各地區,各民族,文字不同,語言不通,器具不同等等,互相交流的障礙,為各民族,各地區創造了溝通,交流,互相貿易的便利條件;他依法治國,建立了一整套的司法機關,和法令制度,治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克服了原來各地方諸侯、官僚的個人隨意性。可以說,秦始皇的變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使整個國家的統治方法,統治制度,向前邁進了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一步,使中華人類在團結、統一、融洽的進化歷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使中華人類進步的史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稱其是,「千古一帝」,恰如其分,一點也不為過分。

焚書坑儒誰之罪?

歷來攻擊秦始皇的人的理由,無非是焚書坑儒,實行暴政。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是怎麼樣的吧。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和一切新興政權一樣,遭到了復辟勢力,保守勢力的瘋狂反撲。六國的遺老遺少們,以及那些看不慣國家變革,思想僵化,老想恢復舊的體制的人,他們一心想恢復他們被滅亡的國家,恢復他們失去的優越地位,他們著書立說,搖唇鼓舌,四處搞宣傳,遊說,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還有一些江湖術士,招搖撞騙,坑人害人,擾亂社會治安。這對國家的安定,新生政權的穩固,起到了很大的破壞作用。為了不使國家再次出現分裂,再陷入混戰的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並建議,焚燬有害的書籍,鎮壓危害國家的人員。於是,於當年開始銷毀除法家、農書、醫藥書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並對侯生、盧生為首的高舉孔子「興滅國,繼絕世,舉遺民」大旗,並用方術騙錢坑人害人的460多個帶頭鬧事,嚴重擾亂社會治安的儒生、方士等進行處置。這一措施,對穩定國家安定團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說實在的,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鎮壓幾百個危害國家,威脅國家的穩定,企圖顛覆統一的首惡分子,那是很正常的,人數也是微不足道的。那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殺的是儒生。在他們看來,儒生是不能殺的,你鎮壓幾十萬農民起義,那沒什麼,他們的命,與螻蟻何異。殺幾萬皇親國戚也沒什麼,儒生不能殺,無論他們犯了什麼罪,都不能殺,殺了就是暴君。用今天依法治國的理論來看看這些論調,是多麼的荒唐可笑吧。也可以說,儒生是有文化的人,史跡都是靠文人的筆流傳下來的,那些文人被殺,後代的文人,當然脊樑骨只冒冷氣,恨的牙痒痒的,為了自保,他們當然要添油加醋的,無中生有的,大罵秦始皇暴虐了。他們也是罵給後來的皇帝看的,叫他們不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轍,文人們有罪也不能治罪,免的和秦始皇一樣遭千古唾罵。秦始皇為了統一全國各民族的思想,增強全國的凝聚力,是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的,總比諸子百家,互相攻懺,禍亂人心,使全國各地你唱你的調,我吹我的號,強得多,這對全國的大團結,是非常有害的。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一種全國統一思想手段,和秦始皇的焚書獨留法家沒多大的區別,只不過時代不同,尊的書不同而已,他崇的是儒,而秦始皇崇的是法。可以說,他們的做法,對維護國家的統一,都是有進步意義的。秦始皇焚書還是有選擇的,起碼法家的書、農書,醫藥書沒燒,他焚書前還是考慮國家需要的,並不是不要所有文字的東西,要不他還改革文字幹什麼。就是其他的書是否全部燒了,我看也未必,你看現在,先秦的書,基本都還存在,就是漢朝建立後,也沒聽說,哪個時期搜求遺書,重新問世的。也有傳說,漢武帝時,請人背誦失去的書的內容,重新出版問世的。這能令人信服嗎?一篇兩篇,幾首詩歌背誦出來,還有的說,如果好多書籍,每本都是洋洋萬言,如浩瀚的海洋,憑背頌而得,那是不可能的事。再說其他的書都不存在了,漢武帝還用得著罷黜百家嗎?看來流傳的,秦始皇把全部書籍都焚燬,裡邊也不一定沒有問題,好多流傳的,史書記載的,也不一定是事實。

阿房宮子虛烏有?

我們就拿歷來詆毀秦始皇的人,用建造窮奢極欲的阿房宮,耗盡天下資財這一事來說吧。以非常嚴謹,講究真實記載的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曾記載,項羽攻佔秦的都城咸陽後,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息。唐朝大文學家杜牧的阿房宮賦,更是名聲鵲噪一時,其中這樣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看杜牧的描寫,這阿房宮多麼的宏大,你看:四川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才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像蛟龍臥在水面上,那樓閣之間的復道像彩虹架在半空,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宮女妃嬪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髮鬢;渭水氾濫湧漲還飄著一層油膩,(原來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輕煙繚繞,香霧瀰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聲音響徹雲霄,(原來是)宮車從這裡馳過。這些描寫,使人都不敢想像,世間能有如此規模的建築。司馬遷、杜牧的說法,基本上對阿房宮的規模保持一直,以他們的說法,阿房宮綿延數百裡,氣勢宏偉,規模宏大,窮極華麗,試想,要建造這樣一座如此龐大的建築,需要多少時日,耗費多少資財啊,別說在秦代,就是在現在,也是不好實現的。果然,經近期,考古學家在咸陽經過考古發掘、鑽探,以事實為根據,經過詳細分析研究,得出結論,歷史記載的阿房宮根本就不存在,從而揭開了一個千古之謎。像司馬遷這樣的受後人尊崇的鐵腕史家,尚且有不實之詞,何況其他的記載和流傳,怎能信以為真?我國的文人,從古至今有一個通病,就是好誇大其詞,言之無物,為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為自己的見解辯護,再賴的東西,他們也能吹得天花亂墜,有的能說成無,無的能說成有,黑的能說白,白的能說黑。在他們的筆下,受到惡意攻擊,沉冤莫白的人何止千萬?司馬遷是受歷史條件限制的,漢朝推翻了秦朝,漢朝的統治階級,他怎麼也不會說秦政權好的,他們要標榜自己滅暴秦有功,讓天下人感恩載德,擁護他們,這也是歷史的常理,成者王侯,敗者賊嗎。其實,在劉邦攻進咸陽後,蕭何不顧別的,只注意收集秦的典律,為後來制定漢的律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說白了,是漢丞秦制,也是漢丞秦律。在秦人手裡就是暴政,你用了就是仁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此時,司馬遷能說秦的好話嗎?為李陵辯解了幾句,慘遭宮刑,他再膽大也不敢說被漢滅亡了的秦的好話,司馬遷距秦朝那麼近,估計他不可能不知道,阿房宮子虛烏有,他只不過用虛構的假象,人云亦云襯托秦朝的浮華罷了,反正也不是事實,多說幾句也沒啥。杜牧更不會考察阿房宮的真偽,他也無法考察,只為了自己的文章,有更大的說服力,向當朝進諫,說明大興土木對國家的危害,不惜採用誇張手法,排比手法,來烘托文章的效力,更不顧忌言過其實。阿房宮如此,所以焚書坑儒,經文人的手加工,真偽也就很不好說了。

所謂暴政和修長城的真相

文人們為了誣蔑自己的心中所恨,他們編起故事來,是不擇手段的。就拿孟姜女哭長城來說吧,他們杜撰出一個孟姜女,說她跋山涉水,歷盡艱難,千里尋夫,到達長城後,丈夫卻在艱苦的修長城勞作中病累而死,連屍骨都無法找到,孟姜女思夫心切,悲憤交加,傷痛欲絕,慟哭不止,她悲慘淒楚的聲音,驚天地而泣鬼神,竟然將長城哭倒了八百里。多麼的淒淒慘慘,悲悲切切,多麼的具有震撼力啊!又有誰能不為之感慨動容,潸然淚下。這故事可是和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樣,家喻戶曉的,老百姓們每當提起此事,哪個不破口大罵暴秦無道呢。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歷史上,在民間,為宣揚暴秦,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說,歷史記載,和文人的筆,是不能全信的。

我們再說說秦的嚴刑峻法,與修長城的所謂暴力。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維護統一,保持國家安定,防止動亂的措施。他在全國統一刑法,並制定了具體的法律條文,就這一項大變革,就捅了馬蜂窩。因為,在秦以前,根本沒有統一的法律條文,只是有權人、有錢人對人民的奴役,他們的話就是法,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法,對老百姓來說,要殺要剮他們說了算,一句話不對付,就可能人頭落地,他們隨便殺人,從來不負刑事責任,正是孔子說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突然秦始皇全國統一刑法,誰犯了法都要依法治罪,對他們這些歷來為所欲為,橫行霸道的權貴來說,是天大的不應該,憑什麼治罪,歷來有過嗎?那些死抱著孔子「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不放的後代儒生門,死死認定這就是暴政。秦始皇為了保持國家穩定,還在全國範圍內收繳兵器,箭矢,銷毀後,在咸陽鑄成了十二個銅人。即賈誼過秦論中說的「銷鋒鍉,鑄金人十二」。秦始皇採取的措施,對保障國家的穩定,不發生動亂,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特別是統一刑法,更是化時代的大跨越,是中華文明比世界先進了好幾百年。當然,那時的法律,是為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的,不可能講究,人人平等。但是,不能否認它在當時的積極意義。

再有就是秦始皇修長城,修長城是為了邊界地區人民的安寧,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軍事進攻,對維護國家安定,保衛邊疆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秦以前的北方各國也在北邊筑有長城,秦統一後,只不過把那些長城進行連接,加固罷了,也沒什麼好非議的。

秦始皇的一系列措施,對維護國家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你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賈誼過秦論的這句話證實了,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騷擾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地方豪強,惡勢力,再不敢任意胡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邊疆穩固,人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這和一個暴君,怎麼能聯繫到一起呢?

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咱再看看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吧。歷來都把秦朝的滅亡,歸結為秦始皇的暴政所為。其實秦滅亡的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姦賊趙高的禍亂。秦始皇東巡,在回返途中,到河北平鄉縣沙丘平臺時,因旅途勞頓,感染重病,不治身亡。因他死得太突然,連一點後事也沒來的及安派。這給趙高的禍亂,留下了天大的機會。秦始皇死後,趙高申時度事,覺著,若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接替帝位,對他不利。他就串通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臨死前的遺詔,假傳聖旨,將扶蘇和守衛長城的大將蒙恬矇騙殺害,立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即位。趙高第一步得逞了後,他矇蔽年少無知的胡亥,更加變本加厲的禍亂宮中。他找藉口殺害了蒙恬的弟弟蒙毅,還殺害了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好多棟樑大臣,還有無以數計的人遭到株連。為了消弱秦宮庭的勢力,為自己奪皇帝位掃除障礙,以種種罪名殺害秦始皇的公子12人,公主10人,真是血雨腥風,慘不忍睹。李斯後來才看出了趙高的狼子野心,但大勢已去,已無力回天,他的一時的私心不但害了國家,到頭來也害了自己,也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趙高為了排斥異己,他曾在宮中導演了一場,指鹿為馬的鬧劇,他故意把鹿說成馬,問別的大臣,這是馬還是鹿。後來,把鹿不說成馬的人,都看作不忠於他,全部殺害。趙高還把凡是為國著想進諫的人,都以誹謗罪論處。更有甚者,如果見到百姓面色不好看,也要治罪。趙高的倒行逆施,血腥屠殺,弄得人人自危,朝野震悚,天下處於一片極度的恐怖之中。從上到下,人們只是敢怒不敢言。能安邦定國的人才,被他殺害殆盡。每殺一臣,他都要用自己的無才無德的小人去補缺,大權都落入了他們這些昏庸無能,無才無德的奸詐小人手中。趙高還為了達到他的窮奢極欲的糜爛生活,為了完成秦陵等工程,他不斷地增加百姓的賦斂、徭役,使全國人民怨聲載道。強秦至此已經只剩下了一個風雨飄搖,不堪一擊的空架子,已經沒有了一點自衛能力。不但沒有了能夠統領全國軍隊的將領,而且也沒有了併吞六國時期的強大的軍隊。就是有的軍隊也在遙遠的邊疆,遠水不解近火。所以等到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紛起響應,強大的秦國轉眼之間土崩瓦解,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就是章邯帶領鎮壓起義的軍隊,也是臨時組織的在秦陵服徭役的苦工。這些人本來就不滿,哪會有什麼戰鬥力?就這,趙高對章邯還不信任,在內憂外患的逼迫下,章邯無奈投降了項羽。國家搞成這個樣子,不滅亡才怪呢。正如賈誼過秦論裡說的:「然而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俛起阡陌之中,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嬴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郩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不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郩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文章的意思是:然而陳勝,是個窮人家出生的人,是個卑賤的農民,是被征來戍邊的人。他的才能不及一般的普通人,沒有孔子、墨子的賢能,陶朱、猗頓的財富。混跡在行伍之中,在鄉野之中崛起,率領羸弱疲憊的兵卒,領著有限的幾百個人,轉而攻打秦國。砍下樹木作為兵器,舉著竹竿作為旗幟,天下人云集響應,背著糧食像影子一樣的跟隨(他),殽山以東的豪傑才俊,便一起起來消滅秦氏王朝。(秦王朝的)天下沒有(變得)弱小,雍州那地方,殽山函谷關的堅固,仍然和原來一樣。陳勝的地位,沒有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國的君主更尊貴;鋤頭木棍,不比鉤戟長茅更鋒利;戍邊的苦役們,不可能抗擊(聚集於)九國的軍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略,不可能及得上以往的謀士。然而成敗逆轉,功效和戰績相反。假使殽山以東的九國,與陳勝比較強弱,比較權勢較量武力,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啊。然而秦王朝憑著區區的秦國土地,得到了萬乘之君的帝權,招集所有同列的諸侯國朝拜,一百多年啊。然後以天下為家,殽山函谷為宮殿。一匹夫發難,就宗廟盡毀,(皇帝)本人死在別人手中,被天下人取笑,為什麼呢?是沒有施行仁義,於是攻守的形勢就不一樣了。

賈誼分析得很透徹,強大的秦國憑人氣和武力統一了六國,可是,卻被一個出身低賤的沒有才能的農民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雲集響應,一匹夫發難,就宗廟盡毀,皇帝本人也死在別人手下,成為了人們談話的笑柄,為什麼呢,他認為,是秦朝沒有施行仁義,於是攻守的形勢就從原來的所向無敵變成了後來的不堪一擊。賈誼也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憑陳勝的才能,和六國的英賢是沒法比的,他的地位和影響力和六國的君主相比,更是遠遠比不上,它的軍事才能,軍隊力量,更和六國沒法比,可是六國卻被秦始皇滅了,然而,秦國卻被這樣一個無能的人發起滅亡了。很明顯,賈誼認為,強大的所向無敵的時期,是秦始皇時期,後來轉變為不堪一擊的時期,是趙高篡權不施仁義爛施暴型的時期,兩個時期的強弱,是截然不同的,是無法相比的。是趙高的殺戮功臣,殘暴不仁,招致了秦國兵弱將寡,喪失了統治國家的能力。如果秦始皇還在,這種情況會發生嗎,不會的,如果大公子扶蘇繼位,會發生這樣的事嗎,也不會。因為有他們在,決不會允許亂臣賊子趙高胡來的,趙高也不敢胡來。他們只會把國家治理得更好,更強大,起碼不會比原來弱。從陳勝發難,到國家滅亡,如此迅速,超過人的想像。這全都是因為趙高的禍國殃民,使國家失去了控制能力。劉邦本來也是秦的地方小官吏,是個亭長。大亂起了後,各地方官員,痛恨趙高,都沒有維護國家的舉動,大家都看到大勢已去,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劉邦就是如此。說白了,大家是造的趙高的反,趙高已經到了,人人欲得而誅之的地步。秦王子盈就是趁亂刺殺了趙高,報了仇到劉邦軍前投降的。這就是秦國滅亡的實際情況。從古至今,那些詆毀秦始皇的人,從來都不提趙高篡權的事,他們不知道嗎?不是,他們沒有分析能力嗎?也不是。是他們的心態不正,你要把趙高的禍亂亡秦提到了前邊,不是就對秦始皇的暴政有所減輕了嗎?他們寧願大力宣揚,子虛烏有的孟姜女哭長城,也不願意提起禍亂朝綱的趙高的事實。其實,趙高所造成的罪過,遠不止秦朝的滅亡,是他的禍亂,直接導致了秦漢之間的大動亂,戰火燃遍全國,死人無數,對國家的經濟,民族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造成了空前未有的大破壞,好多地方都是,百裡無人煙的境況。人的生存條件,都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以至於,漢政權建立後,到處是蕭條荒涼,滿目瘡痍,漢初一般的官吏,連個牛車都無力措辦,這更別說老百姓的生活了。趙高這樣的一個大姦賊,給國家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卻沒有被真正的鞭笞過,一直讓秦始皇為他背暴政亡國的黑鍋,真是歷史的一大不公平。歷史是不應該遭到褻瀆的,特別是我們的中華文明史上的,有利於發展的大事,為歷史作了貢獻的人物,都應該得到肯定,得到公允的評價。不實事求是,任意貶低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驕傲,那是自欺欺人,自毀名譽,自己玷污自己的歷史清白,實在是中華民族的恥辱與悲哀。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人都有他的缺點,秦始皇也受歷史的侷限,這是帝王的通病,不是秦始皇獨有,但是瑕不掩瑜,我們總不能一醜掩百俊,或者一俊遮百醜,功就是功,過就是過,要實事求是,不能戴有色眼鏡看歷史。「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像晚唐詩人章碣這樣不顧及實事的惡意攻擊的詩句,是應該遭到人們的唾棄的。不過,從他的詩意的反面可以理解為:焚書坑儒,不是秦滅亡的原因,因為,滅秦的不是儒生,不是讀書人。劉邦和項羽是不讀書的,二者根本連不到一起。呵呵,這也可能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吧。

秦始皇做好了他的身前事,身後事他無論如何也是管不著的,亡國不是他的責任,是趙高,是他的兒子。秦始皇建立的朝代雖然滅亡了,可秦始皇建立的制度,卻流傳了下來,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他創製的中央集權,郡縣制,他改革推行的統一刑法,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一直沿用至今,現在還在發揮它的無以替代的作用,反映了它的強大的生命力。誰能說秦始皇失敗了?我說沒有,他確實是勝利了,而且是影響千古的勝利的大英雄。

来源:作者博客(略有刪改)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