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石棺」開口,可見裡面的木棺。
一塊巨型「石頭」,裡頭竟然藏著一具棺材。昨日,一鏟車師傅在龍岩展覽城施工現場鏟出這塊內有乾坤的「巨石」。經龍岩博物館工作人員初步鑑定,「石棺」構造是「三合土」,與土樓建築特點相似。
「巨石」裡包裹著棺材
發現「石棺」的工地位於龍岩一駕校訓練場內。工地施工方負責人王先生告訴導報記者,該場地被徵用建設龍岩市展覽城,昨日上午,幾名工人駕駛鏟車平整一個山坡時,鏟車垂直開挖4米左右,發現了這個「石棺」。
「開始以為就是一塊巨石,‘巨石’被挖出一個直徑約30厘米的洞孔,裡頭竟然不是實心,黑乎乎的一片,鏟車師傅下車探頭一看,‘石頭’中竟然藏著一具棺材,頓時傻眼了。」王先生說,在工地平整過程中,一般有墓的地方,都會做標示,等待遷移,但這次挖出「石棺」的地方並沒有標記,所以「石棺」是個無主墓。
棺材為何藏在 「石頭」內?墓主是何身份?導報記者立即找來龍岩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一探究竟。
據目測,這「石棺」長約2.5米、高約1.5米,棺槨厚度15厘米左右。「石棺」乍一看像一塊被泥土覆蓋的巨石,呈黃白色。導報記者拿起一塊被鏟車鏟下來的「棺槨」,使勁掰了幾下,沒法掰斷,堅韌如石。
透過被鏟車挖出的洞孔,導報記者看到,「內棺」保存完好,呈黑色,平放在「石棺」的內部,一名工人摸了一下「內棺」,發現「內棺」為木造,木質較好。施工方告訴導報記者,現場並沒有發現墓誌銘或墓碑,只有孤零零的一個「石棺」。
龍岩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林先生看過「石棺」後說,這具「石棺」的材質不是石頭,而是「三合土」,成分為石灰、黏土、細砂。
據介紹,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 「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和砂子組成的「三合土」。
林先生在龍岩曾經看到過五六個類似的「三合土」棺材,據他猜測,這具「石棺」可能是清朝或者明朝的。
「棺」中棺在古代很常見
「石棺」如何製造?作用是什麼?怎樣的人家才會用「石棺」?
林先生說,這一葬法在古代非常常見,一般稱為一棺一槨。槨,指的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木槨」外面厚厚的「三合土」層可以說是這副棺槨的封泥,因此,這是一副用「三合土」封裝的一棺一槨。
他說,明清時,在龍岩如有人去世後,一般會選擇一塊風水好的地方埋葬死者,而為了讓棺木保存完好,會選擇用「三合土」製造「石棺」保護棺材,有「石棺」的保護,木質棺材就不會被氧化腐蝕;這種埋葬方式,在清朝時居多,且多是有錢人家。
「石棺」的材質跟土樓建築特點相似,土樓的製造,也是用「三合土」黏合起來,「三合土」混合後,要經過幾道程序的搗、舂,直到「三合土」變得黏性十足,夯實之後,就會成為「石頭」。「石棺」的做法,就是先造出一個洞穴,把木質棺材放進去,然後封住洞口。
林先生說,之前他看過的幾處「石棺」,多數里頭沒有陪葬品,僅剩屍骸。至於這具「石棺」的具體年代或棺內是否有陪葬品,專家將擇日開棺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