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築起的軌道 跨越國界(組圖)

作者:林冠儀 發表:2012-01-12 15: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火車鐵軌發出的窟窿、窟窿聲響,是童年的記憶。玩具小火車的軌道,是孩子們通往快樂的路途。綿延不盡的那一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風景?或許,沿著這條軌道走,就會見到想見的人。

《軌道》(トロッコ)由日本導演川口浩史執導、在臺灣拍攝,改編自日本知名文學家芥川龍之芥的短篇小說《軌道礦車》,將原先設定的時代背景改為現代的臺灣。透過臺日混血小男孩橫跨日本與臺灣的尋根之旅,以「離開日本、到訪臺灣」和「在森林深處探訪軌道礦車」的雙重結構,將孩子在旅程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與心靈成長歷程,以溫柔的技法呈現,並帶出臺日之間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緣及深感人心的三代親情、國族認同問題。


《軌道》是第一部臺灣班底的日本電影,劇情深感人心。(網路圖片)

尋根 軌道的另一端 

八歲的敦和六歲的凱兩兄弟住在東京,父親孟真為臺灣人,母親夕美子是日本人,父親時常嚷著:「有機會我們一起回去臺灣,去看看爸爸的故鄉!」沒想到,爸爸一直掛在嘴邊的話還來不及實現,兩個孩子第一次到臺灣,竟然是和媽媽一起將父親的遺骨送回東部的故鄉安葬。

電影中,敦和母親及弟弟乘坐新幹線列車準備離開日本時,不時望著車窗外快速移動的景色,露出一絲沉悶、不安,象徵「離開日本、到訪臺灣」的內心起伏。踏上臺灣這片陌生的土地後,兩兄弟見到爸爸成長的地方,握著爸爸遺留的一張軌道臺車照片,敦和小凱對軌道萌起了好奇心,推著臺車在軌道上走著,「坐上軌道臺車,是不是就可以見到在天國的爸爸呢?」男孩們不禁這樣幻想著。



一張軌道臺車的老照片,開啟一趟祖孫的尋根之旅。(圖片來源/軌道官方部落格)

身份認同與歸屬

本片緊扣「軌道」為主軸,藉著一張泛黃的軌道臺車舊照,祖孫決定共同尋找充滿歷史的軌道,也因此拉近了兩個東京成長的孩子與神情嚴肅的阿公之間的情感,並打破臺灣與日本之間的原鄉隔閡。

阿公在日治時期受日本教育、為日本人打仗,逐漸對日本抱著崇高的景仰,甚至把自己視為日本人,沒想到日本戰敗,讓他「前一天還以身為日本人為榮,隔一天就被日本拋棄」,情何以堪?但他卻始終等不到日本政府對臺灣人民的道歉。曾經,阿公認為用來運送木材和礦產到下山的軌道,就是通往日本的道路,如今卻只能望著廢棄的軌道傷心感嘆:「日本,怎麼變得這麼遠?」

皇民化統治後所遺留的國族認同問題,的確是許多老一輩的臺灣人都會面臨的歷史宿命,但《軌道》傾向將臺灣人民對日本的認同思維描述得過於美好,而忽略了許多人是在時代的壓迫下而屈就於日本政府,並不是人人都對日本存有嚮往與崇敬,有過度美化之嫌。

另一方面,在臺灣生活日久的敦和凱,不免開始納悶自己的身份,敦以日語問道:「我是臺灣人?還是日本人?」阿公回答:「等你長大,再自己決定」。這是本片的突破性思維,不由大人的血統或意識形態操控,不替孩子取捨,而是讓孩子自行抉擇,展現對傳統中一切由長輩論定的反省與批判。


軌道承載著不同代人的嚮往。(圖片來源/軌道官方部落格)

對阿公來說,軌道是通往日本這個美好國度的道路;而對敦和凱來說,軌道是拼湊爸爸身影的可能路途。一個走過日據時代的老人和兩個臺日混血的孩子,何處是異鄉?何處是家鄉?又或者,只要心對土地存有情感,其實,兩地都是故鄉。

親情 難舍的羈絆  

「你這個不肖子,今天竟然這樣回來見我!」電影前段,嚴肅的阿公依循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習俗,拿著枴杖敲打著兒子的骨灰大罵,他的過世也讓兩個原本關係淡如水、生活在不同國家、過著各自生活的家庭有了新的連結,讓面臨崩壞邊緣的現代家庭的再生,產生跨越國界的親情羈絆。

不論是對母子、夫妻、祖孫、婆媳關係,或者兄弟、翁媳、妯娌間的互動,《軌道》中都有深刻又細膩的描摹,觀眾可以從微小的互動中感受真誠的感動。飾演阿公的資深演員洪流,從一開始的深沉內斂,轉而對來自日本的兒媳和孫子們敞開心房、享受天倫之樂,精湛的演技演活了老人家晚年能夠與兒孫相聚的喜樂,和敦、凱兩兄弟的祖孫情誼更是令人動容。阿嬤由梅芳飾演,她的戲分雖然不多,但始終展現早期婦女默默扶持丈夫的美德,溫柔的形象也恰如其分展現在戲中對日本媳婦的包容、呵護。


《軌道》有許多令人感動的親情互動。(圖片來源/軌道官方部落格)

整部片中,飾演母親夕美子的日本女星尾野真千子表現得可圈可點。尾野是2010年東京日劇大賞最佳女配角獎得主,在《軌道》裡扮演一個有事業、獨立自主的妻子與母親,卻在如此年輕時面臨喪夫打擊,從強忍悲痛、為了孩子而故作堅強,到受不了壓力和對丈夫的思念而崩潰,接著逐步找到親子相處之道並重拾笑顏。對於詮釋單親媽媽、身為日本人的臺灣媳婦兩種角色,尾野真千子有相當精彩的演出。


尾野真千子在片中飾演的母親角色,有非常精彩的內心戲。(圖片來源/軌道官方部落格)

打動人心的心靈成長

《軌道》的另一個重點便是呈現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身為長兄的敦(原田賢人飾)可以說是非常鮮明的角色。

電影中,八歲的敦自然比年僅六歲的弟弟凱(大前喬一飾)要成熟許多,面對父親早逝,他幾乎可以說以沉默回應一切,要不就是以欺負弟弟來取代失去父親的空虛。做為長子,敦所承受的期待和責任便更為重大,母親也較寵愛年紀較小的弟弟,因而常受到責罵,而忽略他的感受,年幼的敦一直認為母親不愛自己,但仍隱忍著受傷的心靈。直到一個睡不著的夜晚,敦看見母親卸下平日剛毅、堅強的模樣,在阿嬤面前嚎啕大哭,他毅然挑起「長兄如父」的職責,成了弟弟的靠山,也受阿公的囑咐,希望能代替死去的父親照顧媽媽。

最後,本片在敦哭著問母親「我不在會比較好嗎?」、「我,重要嗎?」達到高潮,母子三人緊緊擁抱在一塊兒,更加深了彼此的親情,並且呈現孩子在面臨家庭劇變的過程中,心靈逐步調適、學習及成長的過程,也提醒父母不要忘了注意兒女的感受。


敦與凱的兄弟情誼及成長心路歷程,是《軌道》的另一個重點。(圖片來源/軌道官方部落格)

跨國合作 兼容並蓄 

《軌道》除了三位日本演員外,其餘都是臺灣演員,因此劇中穿插日語、華語及閩南語三種語言,表達了對文化的謙遜及尊重,非常難能可貴。即便如此,這部電影的語言多樣性雖然展現高度的文化包容性、豐富性,卻讓從沒到訪過臺灣的小兄弟聽得懂華語,甚至能開口表達淺顯的詞句,有失合理性,是這部片的缺點。

配樂方面,本片由臺灣錄音界大師杜篤之執掌音效,並邀請日本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川井郁子錄製配樂。以自然的純音樂為背景,表現溫和的原鄉之情,臺車滑過鐵軌的層次感、山林間鳥叫的飄渺,都可以說是大製作的小調交響,餘韻無窮。

做為第一部臺灣班底的日本電影,《軌道》是臺日電影合作的新嘗試,透過與臺、日電影人的合作,讓臺灣邁向更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產業「軌道」,期待看到更多品質優良、跨足國際的臺灣電影!



来源:喀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