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偏移之謎(圖)

發表:2012-03-03 15: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北京中軸線 

提到北京中軸線,一位叫夔中羽的老學者曾在七八年前曝過一場「公案」,但對其中細節,知道的讀者並不多

皇帝龍椅不能歪,中軸線原本應該沿著子午線指向正南正北

如果要問,北京中軸線的方位指向是什麼?你很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正南正北唄。

的確,你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現存的北京中軸線,是當年建造元大都的時候就確定下來的,後來歷經明清兩代都城未曾改變。當年的元朝重臣劉秉忠在規劃設計元大都時,首先就確定了中軸線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神武門、地安門鼓樓、鐘樓正門的門縫連接線。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中正」的觀點一直貫穿其中。更何況,這條中軸線非同小可,故宮就是以此中軸線的位置次第鋪展建造的。換句話說,元、明、清三代歷朝皇帝的龍椅就擺在這條中軸線上。如果中軸線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豈不是說,皇帝的龍椅都坐歪了嗎?

還有一條依據可以支持你的判斷。

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軸線的兩個不同的地方分別挖出一隻石鼠和一匹石馬。在中國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為鼠,午為馬,這也就暗示著中軸線實際就是沿著子午線的方向。

這裡我們要稍微做一點科普了。什麼是子午線呢?用現代科學的術語來講,子午線就是地球的經線,是代表一個地方正南正北的方向。中國古代沒有經緯度的說法,只是將周天分成十二份,用十二個地支來代表。正北方用「子」來代表;正南方用「午」來代表。不管站在什麼地方,凡是由正北到正南的中正線都稱子午線。因為古代建房乃至建造皇宮署衙多為坐北朝南,所以風水術語上便叫做子山午向。

所以,恭喜你,你認為中軸線的指向是正南正北應該是正確的。

為設計航拍中軸線建築的飛行路線,發現中軸線有點向左歪

但是,有一個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卻在七八年前發現事情有點兒不太對勁兒。

夔中羽的姓很特別,記者也是查字典才確定了它的讀音,念「奎」。他今年已經73歲了。這位老先生不簡單,退休前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在「兩彈一星」工程中都做出過貢獻。

2004年的時候,夔中羽為了設計航空拍攝北京中軸線建築的準確飛行路線,拿了巨幅的《北京衛星影像圖》和《北京航空影像圖》仔細觀察。後來他回憶說,當他的目光沿著中軸線一路北上時,「不知不覺地,腦袋有點兒向左歪。」

對於有著多年豐富測量工作經驗的夔中羽來說,這一點偏離逃不過他的眼睛。他說,「因為衛星和航空影像圖都是嚴格按照測繪精確的經緯地理坐標繪製的,中軸線卻與子午線有偏離,很難相信這是由於繪圖的誤差造成的。」

在多年科研工作中養成了嚴謹作風的夔中羽特意找到了中國地圖出版社的負責人。那位負責人告訴夔中羽,其實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的規劃部門在測量中就發現了中軸線偏離子午線的事實。由於偏離得不太多,一般市民根本感覺不出來,這個事兒也沒有對外說。

但是夔中羽是個愛「較真兒」的人,他把這個事兒放在了心上,總想把其中緣故弄個明白。

立竿見影試驗,也證明中軸線和子午線有2度十幾分夾角

夔中羽說,對於普通讀者來說,要發現中軸線偏移的事兒也不是很困難。您可以買一張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交通遊覽圖》。圖的上、下邊線是緯線。您把地圖上、下邊對齊,左右折一下,折線要通過永定門橋,再把地圖展開。或者,您用一個大一些的三角板,通過永定門橋,畫一條垂直於上、下邊線的直線。這條折痕線或這條直線將是永定門橋的經線,也叫子午線。這時您會發現,北京中軸線與子午線不重合,而是偏西北方向。

會不會是地圖不準確呢?夔中羽說,不會。因為《北京交通遊覽圖》是根據北京實測地圖編製的,也有很高的精度。

夔中羽找來了大比例尺北京地形圖。在地圖上選擇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南端永定門橋、北端鐘樓和中間的地安門十字路口中心等幾個點,進行量測。經地圖上量測作業得知:地安門在永定門北6000多米,鐘樓在永定門北7000多米;地安門向西偏離永定門子午線200多米,鐘樓向西偏離永定門子午線近300米。因此,北京中軸線與子午線的夾角為2度十幾分。

光是地圖上測量畢竟是二手資料,也許說服力還不夠。夔中羽特意在永定門城樓下向北的甬路上,做了一次「立竿見影」試驗。

他們在甬路中央設立了一根2米長的桿子。由桿子的下面,延甬路中心線向北,粘上一條長6米的黑膠帶,代表中軸線的指向。當太陽經過永定門上中天時,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門子午線。而太陽經過上中天的時間,是在電臺播出「北京時間中午12點」的時號上,加上當地時差和當日時差改正後得到的。當然,這裡面涉及到一些天文地理上的專業問題,如時區、真太陽時、平太陽時等等,我們不必深究,只需瞭解這個結果就可以了。

結果是,子午線影子與中軸線黑膠帶之間確實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也是2度十幾分!

早在唐代中國人就會準確測量子午線,技術誤差幾乎不可能

中軸線和子午線為什麼逆時針偏移了兩度十幾分之多?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夔中羽還特意研究起了北京建城史。

北京內城西城牆和東城牆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礎上,包砌城磚筑成。西直門-阜成門-復興門一線是西城牆;東直門-朝陽門-建國門一線是東城牆。東、西兩城牆均不是正南正北,均與北京中軸線平行。因此可以判定,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是元朝建元大都時鑄成。北京現有的中軸線是沿用元大都時的中軸線。明朝將城南移,但中軸線方向未動;清沿用明城,中軸線也未改動。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擔任元大都「監筑」之職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劉秉忠。一般認為,元代中軸線是由劉和他的學生郭守敬二人主持興建的,二人皆為河北邢臺人。大都從1267年開始修建,到1285年完成,總共用了18年時間。

一個很自然的想法是,中軸線偏離子午線,是否因為700多年前年測量技術水平不高,將子午線測偏了?

夔中羽說,這不可能。如果你沒聽說過劉秉忠,你至少該聽說過郭守敬,他們可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天文、數學和大地測量家。早在中國唐代,就有著名學者一行大師,為測量緯線長度而在河南很準確地測量了四個點的子午線。在河南考古復原的宋代皇城裡,筆直的中軸線完全符合子午線。而同樣由劉秉忠主持修建的元上都,完全符合正南正北走向。上都建成後,大都晚了好幾年才開始修建,還是由那個劉秉忠監筑,卻將大都的中軸線測算偏離了子午線2度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還有人提出這樣的假設,北京中軸線由建成至今已經700多年,是否在這700多年中,地球自然狀態變化,比如歲差、級移、磁偏等等,引起了北京中軸線偏離子午線?

天文學家對此也給出了回答:不會的。地軸的變化極其微小,短短700多年時間更不會有2-3度的變化。退一萬步說有變化,地球是個整體,為什麼大都的中軸線偏離了,相隔僅270多公里的上都中軸線卻沒變化呢?

是驚人巧合還是有意為之?中軸線指向忽必烈發跡老家元上都!

如果不是測算錯誤、地理變化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會不會是建造者有意為之? 

建造者有意為之? 偏離之謎答案揭曉

夔中羽在心裏一直惦記著這個事情的答案。有一次他和同事聊天時,偶然提起古代建築的方向有時與遠方的地物有關。這讓夔中羽心中一亮,他想到,元起源於蒙古。北京中軸線向北、向蒙古延伸,會不會指向元的什麼地方?

夔中羽立刻找來有關的9張大比例尺地形圖。經過連續測算,他驚奇地發現:北京中軸線往北延伸,它的延長線直指古開平。而古開平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發祥地,元上都的所在地!

具體的測算結果是這樣:北京永定門緯度線至古開平中心緯度線距離約270多公里。古開平往西偏離北京子午線約17公里。北京至古開平連線與北京子午線的夾角為2至3度。這與北京中軸線偏離北京子午線的方向一致,偏離角度幾乎吻合。這說明:當初建元大都時,中軸線是採取了開平(上都)與大都的連線作為基準線的!

為了證實這一點,2004年11月,夔中羽來到現稱「兆奈曼蘇默」的古開平元上都遺址實地測量。

在元上都東郊,夔中羽用GPS衛星定位儀,使自己站到由北京向北引過來的延伸線上。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都用石頭砌的東城牆。這說明:北京南北中軸線向北的延伸線,經過27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很靠近上都城,由上都東關廂旁通過。

當然,如果北京中軸線和元上都遺址中軸線完全重合就更好了。但現在看來還是有幾公里的誤差。但元代的測量技術不可能有現在這麼精確,在這麼遠的距離內,這點誤差大約完全可以由當時的技術侷限來解釋了。

發現這一點的時候,夔中羽說,他的心情真的是很激動。他認為,他終於得到了北京中軸線偏離之謎的答案!

翻翻歷史書就知道,當年忽必烈就是從元上都遷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實上,元世祖忽必烈實行「兩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辦公,元大都就是所謂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辦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夔中羽說,知道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輿工作中,很可能按當時皇帝忽必烈的意願,為體現上都——大都的兩都統一,而採用上都——大都連線作為大都中軸線的基準線!

這會是解答北京中軸線偏移之謎的最終答案嗎?我們還不得而知。但至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答案,您覺得呢?

来源:華夏經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