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溫總理重提經濟增長「保八」目標,發改委密集審批重點建設項目,超過10個城市鬆綁公積金貸款政策等,都在向市場傳遞著強烈干預的信號,因此,有人稱之為「2.0版四萬億」刺激政策。
政府再次出手的動機主要在於五個統計數字的下降:
一是工業企業利潤的同比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2年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525億元,同比下降1.6%。4月當月實現利潤4076億元,同比下降2.2%。
二是房地產銷售價格的同比下降。2012年4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與去年同月相比,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6個,比3月份增加了8個;持平的城市有1個;上漲的城市有23個,漲幅均未超過1.7%。4月份,同比價格上漲的城市中,漲幅比3月份回落的城市有18個。
三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環比下降。2012年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5835億元,同比增長18.7%,增速比1-3月份回落4.8個百分點。
四是商品房銷售量的同比下降。2012年1-4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2156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4%,降幅比1-3月份縮小0.2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12421億元,同比下降11.8%。
五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降。2012年1-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75592億元,同比增長20.2%,增速較1-3月份回落0.7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政府在統計數字上總是會下足功夫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把所有的好成績用數字展現出來,絕不謙虛,用以鼓舞人心;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把所有的壞結果壓縮到最低程度,然後再冠以「基本平穩運行」的字樣,用以穩定人心。
但是,上述五個方面的統計數字都不給力,經濟下行的趨勢已成為現實,由此而來的焦慮已經寫在各級官員的臉上,如果繼續下去,可能會讓年度GDP增長7.5%的承諾落空,讓政府臉面無光。
如果增長速度達不到要求,各地黨政官員的政績就會大打折扣,繼而直接打擊他們做事的希望和信心,甚至影響整個黨政系統的穩定。加之,今年又是一個政治大年,需要有刺激眼球的統計數字營造勝利、和諧的氛圍。於是乎,政府「有形的手」再一次打著穩增長的旗號伸向了脆弱的市場。
由上可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房地產市場,固定資產投資,是政府保增長的三個關鍵領域。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括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和一些外資、民營企業。要讓這些企業為保增長多做貢獻,政府能選擇的方式十分明顯。國有企業多做貢獻,靠的是政府的優惠政策、資金扶持和市場壟斷。在國有企業市場壟斷地位既定的情況下,給政策、給資金就成為政府必然的選項,其表現方式就是項目審批。所以,發改委密集審批項目,就是想給國有企業以猛烈的刺激以達到年內增長速度的期望值。但是國有企業的效率一向不高,他們會不會辜負了上級政府的期望仍是未知數。
而那些外資、民營企業要多做貢獻,一方面它們要與政府拉關係,爭取有利的政策環境,但它們顯然不能與國有企業的地位相提並論;另一方面它們要靠技術更新、效率提高、成本下降這些措施來挖掘潛力,說實話,這些措施沒有一個容易實現。
綜而觀之,發改委為國有企業批項目就簡單得多,而且易操作,因而成為首選。
限制房地產市場的過快擴張一直是近兩年政府的無奈選擇。眾所周知,房地產市場是各級政府手中的王牌。各級政府掌握了房地產市場,就等於掌握了城市化進程的鑰匙。不可否認,在政府一手操作的房地產市場的帶動下,各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高樓大廈從出不窮。但是,過於膨脹的房地產泡沫又時刻刺激著政府的神經,一旦泡沫破了,整個中國的經濟都會受到大而持久的連累。巨大的好處與巨大的風險同時存在,這考驗著各級政府官員的取捨之道。在當前保增長的大前提下,在房地產調控不放鬆的口號遮掩下,各地政府羞羞答答地鬆綁公積金貸款政策,就成為一道可以理解的風景線。
對此,上級政府的策略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見,「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邏輯仍然在起作用。
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政府財政支出的重要渠道。長期以來,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固定資產投資的「香餑餑」。這些領域的投資,科技門檻不高,易於操作,便於統計,容易出形象工程。而且,它還會吸引銀行的貸款與之配套,從而拓寬統計數字的來源渠道。當然,能拿到這些項目的肯定是那些國有企業和各級政府,肥水不流外人田,從上到下對這個領域的操作都十分喜歡、倚重,並已形成了多年的操作經驗。翻看各地政府過去多年的工作報告,人們就會發現,固定資產投資的數字一直是各地官員政績的來源和門面。有了這個東西,官員就有了對地區經濟的掌控力和自信心,統計就有了數字,且操作風險又小,怎麼能不樂意為之呢?
熟悉了政府慣用的調控經濟的操作手法,人們就不難找出「許多國家為何至今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的答案了。
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與政府調控的關係越密切,越說明這個國家的經濟不成熟。從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政府的權力越大,越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政府的干預越多、越成功,越說明該國的市場經濟底蘊淺顯。
30多年的經濟發展,讓政府的錢袋子越發鼓了起來。有錢了,政府官員的眼睛越發亮光了,腰桿也硬了,嗓門也大了,「豪氣」也越發明顯了,掌控經濟發展趨勢的慾望也就越發膨脹了。當政府官員一看到經濟有了下降的跡象之後,那「有形的手」就很難無動於衷了,燙平經濟週期的行動隨著「有所作為」的豪言壯語就開始了。此時此刻,這些官員早已忘記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忘記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也忘記了人的狂妄自大帶來的危險,從而,一步一步地陷入致命的自負的漩渦之中。
當政府官員在經濟調控中取得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時,普通民眾要當心了。因為,他們的「成績」被描繪得越壯麗,那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就越被打了折扣,那市場經濟的底蘊就越發稀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