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點仕女唇間的胭脂紅(圖)

發表:2013-04-24 13: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的美容記載開始於春秋戰國時代,《楚辭》說:「粉白黛黑,施芳澤。」說明古時候的婦女已用黛修飾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顏料來美化嘴唇了。

在中國古代,點唇用的也稱為胭脂。如《紅樓夢》中說賈寶玉愛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實際上是指的口紅。「胭脂」在文言文中還可寫為「(月燕)支」、「燕支」等等。據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紅胭脂的記載。《中華古今注》雲,胭脂「起自紂,以紅藍衣汁凝成(月燕)支。」;韓非子《顯學篇》:「故善毛嬙面施之美,無益吾面,而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等。到了漢代,便有了「妝點」、「粉妝」、「妝飾」等專門術語。

這裡的「脂」、「點」等實際上都是指的口紅。

唐代的口紅化妝開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發展,初步形成了口紅化妝的藝術性。唐玄宗的女兒永樂公主,就自製了多種化妝品,為此還專門開闢了一個種植各種香料香花的園圃。其中僅供製胭脂口紅的植物就達二三十種。顯示出我國唐代制口紅的技術已趨於完善並且多樣化了。

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口紅為代表的化妝品已經深入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每個人都在使用,而且長期連續地使用。從化妝品的起源上可以看出,美容修飾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慾望,是文化發展的一個標誌。不僅女人用、兒童用、而且男人也用化妝品。使用口紅人群的年齡幅度也正在逐漸增大,可以說口紅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越來越重要了。

口紅,不僅伴隨著女人的歷史,而且它正逐漸進入全人類的歷史。因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應該擁有一張健康的嘴唇。而口紅的多樣化發展趨勢正充分體現著人們追求健康與美麗的需要。

任何一項科技發展的歷程同人類認識過程一樣,都必然經歷「從簡單趨向複雜再回到簡單」的漫長回歸週期,最終的成熟標誌是理性與直覺的結合,科技與藝術的統一,達到和諧、簡明而隨意的境界。縱觀世界口紅的文化發展史也是如此。下面將做詳細介紹。

口紅在中國的歷史之跡:

(1)中國的飾紅之品

頰紅與口紅,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初起之時,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所以在中國,漢代以前,婦女們妝面的紅色,多為既以敷面,又以畫唇。

①渥丹、蘇木與紫礦

以紅為裝飾色,大約在山頂洞人時代就開始了,考古學家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發現了以赤鐵礦末染紅的各種石、骨、貝殼類裝飾品。嗣後,彩陶文化中紅黑兩色的內容極為豐富,並向染布發展,到商周之時,紅色的染料已發展為源(淺絳)、(赤貞)(淺赤)、糹熏(淺紅)、朱(深紅)、糹取(青赤)等多種色彩,紅色顏料的取材範圍,也由礦物擴展到植物,而礦物除赤鐵礦外,據史料的記載至少還有硃砂等,植物則有紫草、紅花、山花、石榴。玫瑰等。

硃砂又名丹,一作「渥丹」,《詩經》中的《秦風·終南》篇有「顏如渥丹」句,《邶風·簡兮》篇中,也有「赫如握赭」句,漢劉熙在《釋名》中進一步說:「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可見硃砂妝顏與飾唇的功用。從硃砂最早見於《詩經》,直至《釋名》對它的定義,參之近年考古學者在江蘇的海州和湖南的長沙漢墓中出土的盛放在漆器奩具中的油質硃砂膏,以及北魏人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硃砂唇脂製作方法的介紹,可以推想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硃砂是婦女飾容的主要原料之一。據考佔報告稱,這些硃砂油膏雖埋藏在地下達兩千年之久,但出土時色澤依然紅艷。《齊民要術》中記載其製作方法是硃砂膏用的油質原料的牛脂或牛髓,丁香、藿香酒、青油,將它們混合煎煮,加入研磨勻淨的硃砂末,凝而為紅脂,即可飾容了。

除硃砂外,又有一種很奇異的「紫礦」,被古人用作制胭脂的材料。這種紫礦其實非礦,性質頗類珊瑚,明人李時珍說:「紫礦出南番,乃細蟲為蟻虱緣樹枝造成……今吳人用造胭脂。」紫礦由一種如蟻虱的昆蟲——紫膠蟲的分泌物堆積而成,此蟲生於樹木,分泌物呈紫紅物,狀如樹脂,顏色非常漂亮,可作色劑。它產於我國雲南、西藏、臺灣等地,古時將它與象牙、乳香等一起列入貢品,故並不普及於民間。

古時的頰紅初無專名,自漢代引人紅藍花作胭脂後,後人即統稱為「胭脂」,如《中華古今注》云:「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並據說是姐己先用,以此脂產於燕國而名。事實上,「胭脂」從「焉支」或「閼氏」來。應該說,晉人張華在《博物誌》中敘述的「(婦女)以染帛之餘為燕支」比較符合於妝料依附於染織業發展的情況。周時染帛的紅顏色已有5種,取其原料作頰紅已綽綽有餘。《續博物誌》云:「三代以降,塗紫草胭脂」,可見有一種名為「紫草」的原料作的頰紅。此外,還有產於南方的蘇木與山花等植物可從中提取紅色素,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云:「蘇方木(即蘇木)出扶南林邑,外國取細破煮之以染色。」蘇木是一種常綠的矮喬叢木,開黃色小花,取其嫩干切成薄片,煮於沸水,可得紅色顏料,若瀝之使干,即可得紅粉直接妝面。「山花」,唐人段公路的《北戶錄》云:「山花叢生,端州山崦間多有之。其葉類蘭,其花似蓼,抽蕙長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開。土人採含苞者賣之,用為燕支粉,或持染絹帛,其紅不下紅藍花。」此事雖為唐人所記,但因’土人採含苞者賣之」,可見以山花作染料妝粉,已有相當的源流了。據其所記,以山花取紅料的方法是:專取未開放之花苞,在缽中研磨至碎,放清水調至稠狀,用綿絹絞,取其細者,再原汁人一特殊的被稱為「通油瓷瓶」之器物之中,用「文武水」(意義不明,是否指冷熱水交替)煎,煎到碎花片浮上水面,待冷卻後撈起揉而至泥,放人絹袋瀝干後即成紅料,若絹袋小,紮緊縫合以後,即是一個便於攜帶的頰紅紅餅了。這種以花作妝料的製作方法一直傳承至清,如清廷的玫瑰胭脂,製法也是先選花料,以顏色新鮮純正的玫瑰花瓣,人石臼中反覆研磨成漿,用絹紗濾去雜質後,取其厚而純的紅色液汁,一週以後取出玫瑰汁絲餅,選晴好天氣曝晒四五天至乾透,即可人妝袋,用時只需以清水稍儒,即芬芳扑鼻。

除此以外,「五月石榴照紅眼」的石榴花,亦同樣被古人取花瓣作胭脂用。據《博物誌》云:「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是否漢時已開始使用石榴花汁助妝尚不知,但至唐已有相當普及的程度,《北戶錄》云:「……石榴花堪作煙支。代國公主,睿宗女也,少嘗作煙支,棄籽於階,後乃叢生成樹,花實敷芬。」即可證明。

還有一種「紫茉莉花」也不能不提。《本草綱目·拾遺》載:「紫茉莉,二、三月發苗,莖逢節則粗如骨節狀。葉長尖光綠,前銳後大。小暑後開花,有紫、白、黃三色,又有一本五色者,花朝暮合。結實外有苞,內含青子或簇,大如豌豆,久則黑,子內有白粉。」《草花譜》則載:「此花不但可作胭脂,也可作妝粉,真乃女兒花也。」故又有異名為「粉豆花」、「粉孩兒」、「胭脂水粉」、「粉團花」、「水粉子花」。《紅樓夢》中寶玉給平兒的「輕、紅、白、香4樣俱美」的妝粉,就是以這種紫茉莉花中的粉為原料做的。

②神奇的紅藍花

古代製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漢代以前,紅藍花群生於我國西北方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焉支山,此山又名燕支山、瘀氏山、胭脂山,地處今甘肅省永昌縣西,綿延於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因所開花紅而葉又似藍,故中原人稱其為「紅藍」。匈奴人則稱其為「燕支」(其實這是漢人記其發音而成,故又有許多同音的異名)。據傳張騫在出使西域的途中,經隴西焉支山而將其植物帶回,始為中原人所識。《本草綱目》云:紅藍花汁比之上述山花、石榴、蘇木等做的染料,色澤鮮艷紅潤,且不易褪色;紅藍花籽還能榨油,是車輪的潤滑劑;更能做日用的必需品蠟燭。晉人習鑿齒在《與燕王書》中說:「山下有紅藍花,足下先知不?北方採紅藍,取其花,染絆、黃;該取其英鮮者作煙肢,婦人將用為顏色。吾少時再三遇見煙肢,今日始視紅藍,後當為足下致其種。匈奴名妻作‘閼氏’,言其可愛如煙肢也。」此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至少在晉時,作為一種成品的胭脂已被引進中原,但作為原料的紅藍花,尚未在中原種植;二是正因為紅藍又有如許高的經濟價值(可吃,能用,治病,又助妝),所以匈奴人以此植物既以名山,又以名妻,可以想見,這種植物對匈奴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是多麼的重大,故當漢武帝三次與匈奴大戰,迫使匈奴遠適而放棄隴西時,他們唱出了一闕流傳至今的悲歌,歌云:「邙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從此,先秦古籍中從未有過的一個新名詞「燕支」,從西漢以後,開始出現。前引史料中,《史記·匈奴列傳》裡寫作「焉支」,《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寫成「燕支」,《漢書·習鑿齒傳》的《與燕王書》中作「煙肢」。此外,又有燕脂、煙脂、(赤因)(赤支)等異名,紛繁多見。直至唐代,才定型為「胭脂」,並沿用至今。

来源:戀戀漢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