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湖北恩施州來鳳縣高中的狀元遊街圖,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而更令人矚目的是,該中學還於近期為這名學生在校園內設立了一座塑像,在社會上引發了更廣泛的爭議。
高規格慶祝活動引熱議
根據媒體記者報導,該名楊姓學生,在2012年以668摘得恩施州理科狀元,發榜當天,該校師生舉行慶祝活動,並用轎車載著楊姓學生遊街,以資慶賀。
不僅如此,該校校長周曼又於2013年4月,在學校擺放了楊姓學生的原型塑像。周校長表示,此舉獲得楊姓學生同意,目的是為在校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周校長更進一步指出,為身邊的人立像,比起立古代的孔子,老子等,更具現代意義,也更能鼓勵學生。至於經費,則是由朋友贊助,並非公款。
湖北某地中學高考狀元的雕像(看中國配圖)
然則這樣在學校樹立學生塑像,會不會引發學校師生貲議?這位周校長說,「此事不需要徵詢學校師生的意見」。
記者還同時訪問了當事人楊姓學生,該學生不希望媒體報導此事,並表示,此事讓他感到了「一些壓力」。但他同時希望自己能為母校成為一所名校,貢獻自己所能及的一份心力。
得君行道與功利主義的封建教育,是人格缺位的教育。
對於恩施來鳳縣高中為學生豎立塑像一事,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馮桂林竟表示,該校為優秀學生立塑像的行為,應該得到尊重。馮桂林宣稱,不應僅僅只看到塑像本身,而要看到它所體現的一種奮鬥「精神」。時代需要優秀的榜樣,比起國內外的名人,身邊的榜樣更有價值,能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應試教育被「神」化(看中國配圖)
但是,這種以考試成績為目的的奮鬥人生,是教育本質還是偏離了教育本質?我們可以從中國歷代地方為本籍高官立牌坊,豎旗桿,看到中國人本身教育所縈縈的,無非出人頭地的功名利祿。拋卻了功名,讀書成了無用處。士大夫如此,想從底層翻身的貧窮階層更是如此。因而有了「十載寒窗無人識,一舉成名天下知」的俚語。讀書-當官-賺大錢,成了一條不變的發達之路。讀書也成了光耀門楣,榮祖耀宗,兼帶照耀了地方名聲的一條獨木橋。
西方教育是完成個人學識和道德人格的雙重提升的過程,而長期受封建專制桎梏的中國人,則是將讀書視為了實現人生重大轉折的最重要途徑。這種君王籠絡的科舉制度遺風,明朝南閩大儒林希元就曾提出譴責。林希元說,士子汲汲於功名,非功名不足成事,是官方教育本身的錯誤引導。政府如果將教育全然引導的科舉八股中,則無疑扼殺了讀書人的氣節,忽視教育的基本淑世和自我人格道德的完成重要性。林希元認為,「傳統封建的‘得君行道’,不如在地方社群中發揚和普及教育,闡釋教育對人格完成的理念更為重要」。——王一樵《林希元思想研究》
懸吊於考試框架的教育,孕育不出教育活水
那麼,這樣一個長期人文精神缺位,只為功名服務的教育系統,將會造成一個個人格怎樣的缺失?如果我們足夠勇敢的反思,就會發現,在成績與功名挂帥的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將只能成為競爭對手,人與人之間,就會只存在一種忌妒和怨恨。彼此間比鬥,沒有人的同伴間羈絆,沒有人的溫暖。這樣教育語境下成長的人到社會上,只會在同儕中彼此競爭,排擠,陰謀斗橫和彼此憎恨。
現今中國應試教育的悲哀(看中國配圖)
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指出,社會長期的單元功利主義化,謀殺了社會的多元化及人的思考能力及創意。讀書人只被懸吊在一個框架中,謀尋出路,這樣的社會能懸吊出甚麼多元價值和學生的思想活水?!
學校只注重考試成績,以高考成績作為榮耀誘導,相信這不止只會教育出一些單會考試的學子外;無形中更告訴基層老師,除了考試成績外,其他的教育或人格養成對學校是無意義的。學生的考試成績,代表老師的教學績效,學校學生的高考錄取率,代表校長辦學績效,這就是學校的存在意義。學校不再是教學生明明德和止以至善的地方。學校存在的意義僅僅在於教出會考試的學生。那麼我們在此就可以更清晰的明白,恩施高中為楊姓學生舉辦遊街及豎立雕像的真正原因了。
中國歷代為官者,最喜歡的,無非是留下幾個可以標榜自己政績的工程,並因此在工程中刻下自己的名字,讓後人留念,緬懷功績以彰顯自己在任內貢獻。恩施高中為楊姓學生豎立雕像及遊街,與其說是為鼓勵學校師生,不如說是校長本身的私心自用。說某人校長任內,培育出高考狀元比較合乎實情,至於作為榜樣,不過是個漂亮的煙幕彈而已。但仍要指出,這種以考試成績作為目標的做法,不足為式。況萬一楊姓學生將來行為有所詆污,試問周曼校長如何自圓其說?
結語:教育者,國之百年大計,豈可不慎。為人師表,或掌教育者,更應該格外小心謹慎,以免誤導社會或教育風氣,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