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孩晴晴上小學時,每天從6點鐘開始:6:00起床,6:15吃早飯,6:30準時出發。坐電梯下樓3分鐘,到車位2分鐘,路上交通40分鐘。分鐘在每天早上晴媽的眼裡是一個很大的時間單位,她恨不得像田徑運動員一樣用秒來精確時間。
升入初中,一切變得不同。清晨6點的陽光照射在安靜的小鎮上,寬闊整潔的街道偶爾能看到汽車的身影,環繞小鎮的山林裡依稀傳出布谷鳥的叫聲。晴晴抱著她的洋娃娃還在熟睡。晴媽起床後可以沖杯咖啡,邊聽音樂,邊為女兒做早餐。因為她知道,不論什麼時段,開車只要5分鐘就可以把晴晴送到學校。
2011年1月,晴媽賣掉了房子,辭去了工作,陪著女兒來到了距離北京8536公里的溫哥華。
兩件小事
出國之前,晴晴就讀於北京市府學小學。在北京,府學小學是重點中的重點。學校以「素質教育」見長,但在中國,沒有哪所公辦小學不看重分數。
「在中國,分數就是學生的命根兒。」晴媽說。
2010年的一天,晴晴放學回家板著臉。她的語文考試,只有一道閱讀題做錯了,可她想不通。晴媽拿起考卷,那問題是:「你最喜歡文章的哪句話?為什麼喜歡?」晴晴挑了一句話,寫出了自己的理由,可得到了一個叉,因為與標準答案不符。
晴晴不解,「問的是我喜歡哪句話,我喜歡哪句就寫哪句,為什麼要判我錯呢?」晴媽不知道該怎麼跟女兒解釋這個問題,只得嘆了口氣,「等你長大就明白了,這就是中國式的教育。」
而隨後而來的「博客」風波,更開始讓晴媽擔心學校的教育環境。那一次,晴晴的班裡競選班幹部。班幹部要具備兩項條件,一、學習成績優異;二、在同學們心目中要有威信。兩項條件都能得到滿分的同學很少,班主任在「選擇權把控」這個環節中,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會把自己看好的學生提前選為三好學生,幫助他樹立威信。那段日子,不少同學在微博、博客上討論此事,上演了一出「博客風波」。
「這麼小的孩子在這些問題上牽扯了太多的精力,現在只是小學,以後還有初中、高中、大學,這樣對孩子以後長大的認知,對人生觀、價值觀只會造成不良的影響。」2010年這兩件小事,讓晴媽認真思考女兒的教育問題。在與晴晴長期溝通後,她最終決定,陪女兒出國留學。
考察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他們最終選定去華裔人口約佔40萬的加拿大城市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