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29日訊】中國新領導層一直提倡限制政府這隻手在增長中的作用,包括一些經濟學家在內都認為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足夠,下一步政府也已暗示需要籍擴大內需來平衡經濟的增長。
央行為了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在上個月取消了貸款利率最低0.7倍下限的規定。但中國政府想要進一步釋放市場經濟自身的力量還面臨著層層阻力,這些提議可能會被稀釋,或無法在年末重要的經濟工作會議上被提上討論日程。
1978年舉行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成功接掌了中國經濟的方向舵,開始了市場化經濟體制的征程。並於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制定了縮減國有企業規模的方針,隨之而來的是眾多的企業被出售兼併,造成大量的人員下崗。
此時,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的帶領下的工作小組正在制定一個全新的經濟政策提案。劉鶴是一位極具才能的技術派專家,擁有非常堅實的理論知識同時在金融界有近20年的工作經驗,是一位著名的市場導向派改革者。中國的新領導層被期望能停止高度依靠投資和補貼、低利率貸款還有廉價勞動力的傳統增長模式。
著名經濟學家黃益平表示:新的政策可能包括解除土地所有權和城市戶籍的限制、調整稅收系統為資金緊張的的地方政府增加收入、放鬆對資源價格的管制等。同時排在日程表最前面的還有金融利率改革和提高的跨境流動性改革。
然而很多預期的改革將會損害某些國企的利益。比如國有銀行將會被迫付出更高利息來吸引存款。在尚未確定新的增稅政策是否能彌補新增人口帶來的政府支出時,地方政府將承擔支出更多的社會福利的壓力。
北京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姚洋教授說:
人們對財政改革寄予了太多期望,但是我覺得改革的實質性進展非常有限,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很難平衡。
中央領導人的目標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力促進城鎮化發展,因為李總理認為讓更多人口進入到城市可以增加私人消費,促進經濟增長。但是推行這些政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國家發改委的一位相關研究員表示:一個政府工作小組在擬定出的城鎮化工作計畫會因為政府其他的部門和機構的種種阻力而使具有爭議的改革提案被刪減或改動,這種情況目前還難以改觀。
如果改革允許城市裡的2.6億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是又會抬升房價和增加教育系統的壓力,同時讓本已不堪重負的地方政府面臨更多的財政支出的壓力。
改革計畫中的戶籍制度開放的提案也會因為地方政府迫於保護本地中產階級利益的行為而不了了之。
根據WSJ的報導國貿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
如果我們真的想改革,那如何平衡政府和市場間的關係,這中間仍然有很多爭議存在。
根據政府最新的一些城鎮化工作的消息,戶籍改革將先在一些中小城市開展。前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局長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的高級研究員黃育川提到:
大致上政策制定者是希望促進外來人口進入中小城市的,但是這裡有些問題,因為具有高生產效率的外來人口更傾向於移民大城市。
總得來說,鑒於中國高層領導目前專注於城鎮化的工作進展,所以最後成型的提案很有可能對城市戶籍制度做比較大膽的放開。
一份難產的改革計畫也同時反映出現在中國的領導人試圖通過協商黨內各種意見和勢力的政治流程來推動改革的艱辛程度,咎其根源來自於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導全權負責的制度,這樣形成的權利網路甚至導致某些已經被換屆的領導依然能在政壇上呼風喚雨。
一位沒有直接參與制定改革草案的發改委經濟學家談到:
通常一份重大的改革草案都要用兩三年時間去完成,其過程是相當漫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