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2月19日訊】2013年10月和11月,中國的金融業發生了徹底的大變化,最明顯的例子是債券交易市場的急劇萎縮,儘管債券市場在遭受一連串幾乎是不停頓的拋售之後、收益率已經達到數年高點,但投資者的胃口並未隨著債券價格的下跌而打開。上個月,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交量為人民幣1.74萬億元(約合2,857.1億美元),遠低於3月份創出的年內高點8.26萬億元。雖然11月份成交量略高於10月份的人民幣1.42萬億元,但與上年同期的7.14萬億元相比仍微不足道。也就是說11月債券同比交易量下滑了80%。債券市場7-11月份的月均成交量只有區區人民幣1.41萬億元,上半年月均成交量為5.25萬億元,2012年全年月均成交量6.15萬億元。債市7月份以來的大幅下滑表明,在中國金融系統6月份發生史無前例的錢荒事件後,中國金融業發生徹底的改變。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都進入上升通道,資金成本持續增加。
過去10年來,中國以銀行業為首的金融機構一直大量購買債券,並且一旦買進就不打算賣出,持有直到債券到期。因為信貸供應充足則投資渠道有限,然而在2013年6月錢荒發生後,局面發生了徹底改變。
央行一直維持資金面偏緊的局面,通過放短收長的扭轉操作穩步提高利率,也就是融資成本,央行實際至少加息2-4次。萬得資訊(Wind Info)和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數據顯示,受此影響,中國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11月20日觸及4.72%,為2005年1月以來最高水平。記錄高位是2004年11月觸及的4.88%。
中國是個奇特的國家,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利率對試圖融資的機構和企業來說都非常敏感,而中國利率的波動被人完全忽略,利率根本不會影響企業和機構的融資意願,國外的央行如果想抑制過熱的經濟,減少信貸增量,只需要提高利率就可以,而中國提高利率完全無效,企業和機構絲毫不在意融資成本的增加,它們只想拿到資金,根本不在乎成本。在中國一旦提高利率會收到相反的效果,企業和機構的融資意願不僅沒有絲毫降低反而大幅度增長,企業和機構也願意付出高昂的融資成本。
這也從反面證明,企業對資金的渴求非常旺盛,不過這種旺盛並非是因為經濟前景看好,中國的GDP增速放緩是無需爭辯的事實,中國未來的GDP增速會進一步放緩,而融資需求卻在飛速增加。只有一個原因能解釋這一切,企業和機構都在借新還舊來維持資金鏈不斷裂,來維持正常的運轉,債務就像滾雪球般擴大,多高的融資成本企業和機構都必須承受,而企業和機構的決策者,無需為財務成本上升負任何責任,連道義上的責任也無需負責,它們心安理得地這麼認為。按照惠譽最樂觀測算的口徑,2013年中國信貸增速將達到20%。報告指出,若以信貸與GDP的比值衡量槓桿率,即使作出樂觀預測,即信貸年增速放緩2個百分點至12%、名義GDP增速保持在11%,到2017年底,債務/GDP這一比值也將接近250%,遠高於2008年的130%。而中性估計2014年就可以達到250%。
儘管債券收益率普遍提升,但是遠遠跟不上資金成本增加的速度,保險(放心保)、銀行都對債券失去了興趣,保險和銀行熱衷於更高收益的產品,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但是在中國你完全無須擔心,決策者無需為決策失敗付出任何的損失,那怕是道義上的損失都沒有,金融機構的第一目標是利潤增長,風險則完全忽視。因為沒有任何人需要為風險可能帶來的危機負責,既然如此,何樂而無不為?
單從貨幣供應情況看,資金面似乎寬鬆,而債券市場一下子流失了80%的數萬億的資金,同時銀行信貸規模沒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只有兩個去處,表外業務和影子銀行。
銀監會和央行對此心知肚明,然而卻投鼠忌器,一方面央行持續提高遠期利率,希望商業銀行們主動收斂它們的表外業務,減少金融槓桿的使用。另一方面,央行害怕持續收緊資金面,提高遠期利率讓銀行發生系統性災難。對銀監會來說,它也希望商業銀行們主動收斂它們的表外業務,減少金融槓桿的使用。但是銀監會也知道,如果大規模收縮表外業務,降低同業業務規模,減少影子銀行信貸規模,那麼銀行業績就會暴跌,銀行的利潤增速本來就在放緩,一旦資產規模縮水,利潤下滑,對銀行的金融安全來講也是不利的。所以9號文醞釀了這麼久,遲遲不下發,銀監會早已將9號文的大部分內容透露給了商業銀行,希望他們主動整改,不至於在9號文發布後遭遇重大危機。不過無論如何,對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的限制會讓銀行利潤大幅度下滑。
不過,銀行很喜歡和監管機構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銀行總能找到繞開監管提升利潤的路徑。銀監會只能事後補救,同時也不敢出手太重。
金融機構只求利潤不顧風險的做法,注定其必然遭遇危機,而即便發生危機,金融機構的決策者也無須負責。這就加劇了危機的規模。並且金融機構不止這一個重大隱患,還有投資效率極其低下的地方債,不良產能行業累積的天量貸款。這就像一個炸彈,已經在冒煙了,只差一把火,只要QE縮減,有那怕微量的資金流出,就會導致企業或機構的資金鏈斷裂,債券違約,貸款變呆賬,這個炸彈就引爆了。
(作者周彥武:美信諮詢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