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02日訊】臺灣明居正教授認為,蔣介石深知雙方力量的懸殊,中國軍隊遠遠不是日軍的對手,1937年上海保衛戰也證實了這點。兩個月日本就把國軍70%的兵力全部消滅,日本當時宣稱,「三個月滅華」,它是有那個實力的。怎麼辦?為什麼蔣介石遲遲沒有對日宣戰呢?一宣戰,中國就無法從外國買到武器,一宣戰,中國肯定打不過,打敗了就得割地求和,賣國是蔣介石最不能容忍的事。
老兵韓聲濤在他的回憶錄中也寫到, 現在的人很難想像當年中日之間軍力和國力的巨大差距:當時的中國只是一個歷經持續10餘年軍閥混戰的僅僅形式上統一的貧弱的農業國,而日本卻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強國。軍事上日本是當時全球最強的陸軍和海軍國之一,擁有先進、完善的軍事組織體系並建立了全民戰爭體制。
在二戰中,就連蘇聯這樣的工業大國在面臨希特勒的進攻時,都不惜以服軟的姿態和犧牲波蘭的代價,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而換取備戰時間。何況連年戰爭局勢不穩再加上國力不發達的中國呢?作為軍事家的蔣介石無疑是具有敏銳戰略眼光的,而在後來蔣介石領導的8年抗戰中,國軍在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與蔣從始至終的決不投降,也徹底打碎了說「蔣介石不抗戰」的謊言。那麼蔣介石究竟在西安事變前的這些年做了什麼?
《郭汝瑰回憶錄》在談及蔣介石時也有這樣一段話 :
我聽說1935年何應欽認為:如對日開戰,幾個月後就會沒有械彈裝備補給,所以軍政部在湖南株洲修建兵工被服等廠,在軍實方面做準備。成文的國防計畫,當然不可能目睹。但聽說,委員長侍從室主任林蔚擬了一個國防計畫,經蔣介石批准,大意是對華北的防禦準備,由唐生智在軍事委員會內密設執行部主管其事。在海州、徐州、開封、洛陽一線構筑防禦陣地,建了不少鋼筋水泥的機槍掩體,以作陣地骨幹,在滄州石家莊線也構筑了防線(陸大十期同學文小山、李荻秋在執行部任參謀,李還親身偵察各線重機槍掩體位置,知之甚詳,以上情況是他告訴我的)。
一位名叫kkusb123的網友在鐵血網上發布帖子的《民族英雄蔣介石全面抗戰前的準備》中,則對蔣介石的抗戰前各方面準備做了詳細分析,編者摘錄如下:
內政方面
在財政上,需要統一幣制。北伐成功雖然獲得了國家的統一,但是許多方面仍然是表面的。許多地方在軍人主導下,財政支出不受中央政府的限制,而且地方截留國稅,甚至擅自鑄造貨幣和濫發紙幣,從曾國藩時代開始的徵收釐金,仍然使得各個地方有變相的徵收稅的權利。
國民政府在1930年獲得了關稅自主權,為財政改革奠定了基礎;肥厚的鹽務稅也在此時收歸國民政府,在戰爭爆發的1937年度,鹽務稅收入高達兩億一千八百萬元;甚至租界的洋人也開始繳納統稅,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的統稅收入達到一億二千五百萬元;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在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廢除銀元,實行法幣:「法幣有充分的準備金,其價值定為美金三角。……法幣雖則一次發行了十八億九千七百萬元,而準備金高達百份之六十七。國民政府確實在準備抗戰。有了法幣,政府便可以應付公開或秘密支出。事實上,孔祥熙劃出了十億三千四百萬法幣作為秘密專款,作為1936至1937年這三個年頭,購買兵器與彈藥、建築鐵路公路、改良水利設施等等與抗戰有關的工作之用。」國民政府的財政統一和幣制改革的成績,是備戰的重要部分。
在交通方面,加緊進行著公路、鐵路和通信建設,以便於調兵遣將。「九一八」開始的時候,面積廣大的國土上,只有公路四萬多公里長。經過努力,到1937年,中國的公路達到十一萬一千多公里,增長了一倍半;
武漢到廣州的鐵路大動脈雖然早就在南北兩頭修筑,但是工程最艱鉅的部分,始終未完成。經過七年的努力,終於在1937年貫通;隴海鐵路原來只修筑到河南的靈寶,也在這幾年之中延長到西安和寶雞;浙贛鐵路是東南鐵路的主幹線,由蔣介石親自加以督促,在1936年完工;同時,南北縱貫山西省的同蒲鐵路也完成。幾年的時間,在那時的經濟和技術水準下,鐵路由八千公里增筑到一萬三千公里;
全國的郵政局在1931年不足一萬所,到1936年,增加到一萬五千三百多所,郵路則從四十萬里增加到五十九萬八千餘里;並且在全國普遍設立無線電電報通訊,在全國普架電線約十五萬里;為了振興中國國民的精神,在1934年2月,蔣介石發起了新生活運動,欲將中國固有的禮、義、廉、恥美德在生活中具體實施,並且提出國民生活軍事化,以便適應戰爭的需要;新生活運動的更深一層的含義,是用中國文化精神對抗共產主義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在1932年,秘密成立了「國防設計委員會」(後來改名為「資源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翁文灝為秘書長,內設國際組、軍事組、教育文化組、經濟與財政組、土地及糧食組。三十九個委員中,絕大多數是全國知名的學者、專家和實業家;並且聘請二百多名各界人士在各個小組擔任專員。一大批著名的知識份子因此投身到國民政府領導的抗日「國防設計」的工作中。最近中國大陸出版的有關著作中說:「這些調查統計工作雖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說是粗糙的,但是它們在當時和抗戰期間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卻不能忽視和低估。許多基礎性的調查統計在中國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也可以說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比較系統和大規模的國情調查。設計委員會所編列的許多計畫如「戰時燃料及石油統制計畫」、「糧食存儲及統制計畫」,在抗戰中特別是抗戰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專門人才的調查為以後資源委員會招募技術人員提供了方便,資委會初期從事工礦建設所需要的技術管理人才,很多都是據此招募的。」資源委員會制定「重工業五年計畫」,擬定興建冶金、機械、燃料、化學等工業。這些措施對於後來的持久抗戰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堂堂中國成立國防設計委員會來防止外來侵略,在自己的國土上,卻不敢公開進行,怕激怒日本軍國主義者引起戰爭的提前爆發,因為國力非常弱小的中國,需要時間準備以便與世界一流軍事強國作戰:「國防設計委員會的地點在原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舊址,南京三原巷二號。由於它是個`秘密機構’,信封上不印機關名稱,一切活動都不公開,對外只稱‘南京三原裡二號’,由蔣介石從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秘密經費中每月撥款十萬,作為活動經費。」這一件事可見中國國民政府處境的艱難,也可以見到蔣介石秘密準備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
國防方面
第一,「1935年1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軍事整理會議,佈置整軍工作。3月,在武昌成立陸軍整理處,任命陳誠為處長,負責全國陸軍的整頓和訓練。同時,還對特種兵進行了整建。整軍建軍工作至‘七七事變’時雖未按計畫完成,但也做了不少工作,全國陸軍已整建和未整建的部隊,除各種特殊部隊外,共計步兵一百八十六個師又四十六個獨立旅,騎兵九個師又六個獨立旅。炮兵四個獨立團,共約一百七十萬人,居世界各國之首。」
第二,在1936年底,空軍幾乎從無到有,總計有各類飛機六百餘架,飛機場二百六十二個;海軍也開始建設,有大中艦艇一百餘艘。整理和修建了一些江防和海防要塞,江陰、南京等要塞區,還裝置了新從德國購買的重炮。
第三,確立戰略大後方,蔣介石在1935年視察川、滇、黔三省以後,確定「四川應作為民族復興的基地」,並開始建設以四川為中心的西南抗日大後方的工作。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物質和人力資源都極為充沛,是理想的戰略大後方。
第四,制定國防規劃,確定國防區域,將全國劃分為三道防衛線和四個大區。並且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機關。
最後,他給出結論:然而,西安事變使得蔣介石內政國防方面的建設被迫中斷,提前進入全面抗戰。
這個結論與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後,給張學良看自己日記時說的那句「你現在搞成這樣,我被迫去抗日,但我們沒有實力抗日,你原本不希望中國變壞,但結果讓中國變得更壞」剛好照應。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