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20日訊】李商隱,字義山,自號玉谿生,唐朝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西元八一二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享年四十七歲。李商隱是晚唐漸趨寥落的詩壇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顆星辰。他流傳至今的詩歌大約有六百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其自傷身世的抒情詩,特別是無題系列組詩。李商隱的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同時代的詩人杜牧—起被世人譽為 「小李杜」,(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他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其家族中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四首,數量位列第四。他堪稱晚唐的代表詩人,尤其是他的抒情詩淒美綺麗,獨步中國詩史,對後人的影響很大。他的詩中所呈現的那種淒美之境,就是其抒情詩獨有的魅力之所在,千百年來一直為眾多的讀者所喜愛。
李商隱才華橫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至今為人所樂道。例如《無題詩》中的「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晚晴》中的「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還有一首《樂游原》更是絕妙:「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些美妙的詩句意蘊深廣,耐人尋味。就連長他四十一歲的大詩人白居易,對李商隱的詩文也是讚譽有加,對他十分地敬重。白居易臨終前曾經對李商隱說:「我死後投胎為爾兒足矣!」欽敬之盛,古今絕無。
「古來才命兩相妨」 ,李商隱的一生有太多的坎坷、抑鬱和孤苦。「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這是晚唐詩人崔旺《哭李商隱》中對他一生的最好總結。在現實中,李商隱無法實現他積極用世的理想,一生基本只在幕府出任底層小官,命運坎坷,抑鬱不得志,四十七歲就在淒涼寂寞中去世。在詩歌中,李商隱盡情傾訴他的相思和愛戀,他的歡樂與悲哀,他理想的追求與幻滅,以及他在人生渾濁長河中流不盡的痛苦。
意蘊幽隱 淒美絕倫 抒情詩當世無雙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個名句出自於李商隱的《無題》。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而他的抒情詩之絕妙又在杜牧之上。他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蒙矓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慇勤為探看。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翁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徵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徵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 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在第三、四句中,其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 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第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像對方。 「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髮脫落,容顏憔悴。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 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像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淒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淒涼之感。想像如此生動, 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瞭解之深。
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裡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翁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翁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這是詩人在結尾兩句所想表達的內容。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覆表現著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詩人心底的萬丈深情。
抑鬱不得志 身在塵世嚮往方外
唐代的某年,李商隱前往拜訪一位隱者,但是最終沒有遇到隱者,於是寫下兩首七言絕句《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中第一首的內容如下:
秋水悠悠浸墅扉,夢中來數覺來稀。
玄蟬聲盡葉黃落,一樹冬青人未歸。
秋水,指秋雨。悠悠,悠閑自在。秋雨本來沒有悠閑自在的境界,但是因為隱者和觀察者的心靈投射,秋雨變得人格化。「夢中來數覺來稀」,詩人李商隱已經多次夢見來拜訪這位隱者,但是醒來時卻覺得現實的情景好遙遠。李商隱雖然沒有點明拜訪的隱者的姓名,但是一定是李商隱非常敬仰的一個隱者。
玄蟬,秋蟬。冬青,冬青科常綠喬木,耐寒,經歷霜雪而不凋謝。李商隱在此詩中精心選擇了一系列的意象:秋雨、草房柴門、秋蟬、落葉、冬青樹,徘徊於現實與夢境、出世與入世之間,創造出飄然塵外、沖淡平和的境界。
悠閑自在的秋雨,浸潤著草房的柴門。夢中無數次來過這裡,醒來卻感覺很遙遠。秋天的蟬已經不再鳴叫,樹葉開始變黃飄落。但是,隱者的門前,有一顆經過秋霜依舊蒼翠的冬青樹。隱者出門還沒有歸來。唐代有很多隱士,自然也會有很多慕名而來的拜訪者,尋訪不到就會心生感慨,寫下了許多心懷惋惜的詩篇。例如王維的《春日於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丘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和賈島《尋隱者不遇》等。
李商隱的《訪隱者不遇成二絕》是此類詩中的佳作。他對隱居者的拜訪,是塵世中人對脫離塵世者的拜訪。詩歌以對意象的精心營造,以塵世中人的視角,寫出了對隱居者閒雲野鶴、超然物外生活的嚮往。
詩壇奇才官場失意 臨終萌生出塵之志
李商隱九歲喪父之後,遂奉母居住在鄭州滎陽。跟隨博通五經的叔父李房學習古文和書法,希望能振興家道。他的學識文章,便在此時奠下深厚的根基。十五歲時著《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名傳鄉里。十七歲時被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闢為巡官。令狐楚愛其才,令在其門下與其子令狐綯為同學,並教授駢文。令狐楚亦師亦父地在李商隱的生活和學識上給予指導,因此李商隱終其一生都對他心懷感激。
開成二年(837),李商隱應舉,經令狐綯舉薦登進士第。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中。王茂元愛其才,以女相嫁。是時,朝廷牛李黨爭激烈,王茂元屬李黨。義山因娶茂元之女為妻,被牛黨令狐家族視為「背恩」。從此,義山無意中被捲入了兩黨傾軋的漩渦,鬱鬱不得志,雖曾入為秘書省正字,但一生大部分時間浪跡各地幕府,充當幕僚而已。
後來,李商隱展開了他自己的官宦生涯,由於本身個性,使其行事常常出於感情,而忘了考量當時複雜的政治生態,也因此,遭人誤會他涉入牛李黨爭並依違於兩黨間,所以,即使他曾考中進士,其際遇總是浮浮沉沉,不甚得志。他雖然才華橫溢,文采超群,但卻是失意的一生,顛沛流離的一生;甚至可以說是悲苦的一生。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歲求助令狐綯登第之後,也是鬱鬱不得志, 最高只做過六品太學博士。一輩子大部分時間寄人籬下,做別人的幕僚和書記官。他曾渴望試圖改變這種不堪的命運和頹廢的心境,期求幸福與快樂。為此,他到玉陽山中求仙訪道。但多年修煉求索,卻又迷茫困頓,不僅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和驅散心中的疑雲,反而頻添葛籐。
大中五年冬,李商隱四十歲時,愛妻突然病故,擻下一對兒女無人照料,為了活計,他忍痛南下四川。此時的李商隱深深感到了生命脆微,人生苦短,禍福難料,興衰相伴,苦空無常。他認識到欲求解脫,只有一心向佛精進修學才是正途。於是常常住寺為行者,青燈黃卷,掃地打鐘,精進修行。由於他悟性很高,很快對無上甚深的佛法妙理和因果緣起有了深刻的認知。這一年,李商隱隨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入川任節度書記官。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門高僧智玄國師,從此開始了他全新的生活。此後他的詩作風格與前迥然不同,完全暢遊在佛法大海之中,讚佛頌法和修心養性的詩文,成了他詩作的主流。如五言律詩《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磐,閑倚一枝籐。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李商隱在滎陽家中養病時,寄信給他的師兄、著名高僧僧徹大師:「某志願削染為玄弟子。」 此時他已病入膏肓,臨終萌生出塵之志。
李商隱後期的大量詩作,反映了他在佛理的熏陶之下,了悟人生苦空無常的心境,同時徹底改變了他過去那種受傷、悲怨、頹廢無奈的心境,而步入了—個開朗明快、自由自在的清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