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復旦投毒案:首先要審判的是什麼?(圖)

作者:鄭文新 發表:2014-02-21 09: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復旦投毒案」中的投毒者林森浩因犯故意殺人罪日前在上海被判死刑。

【看中國2014年02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鄭文新綜合報導)2013年4月,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因舍友投毒死亡,年僅28歲。今年2月18日,「復旦投毒案」中的投毒者林森浩因犯故意殺人罪日前在上海被判死刑。究竟什麼使林森浩僅僅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就投毒毒殺害了自己的同窗室友黃洋?圍繞這一問題,有中國網民認為:道德、責任、法制、心理、人際關係等在教育範疇缺失了。更應該反思這個社會,反思中國的教育。

海外人士認為:人文教育缺失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信仰和道德的缺失才是導致復旦投毒案發生的深層次原因,道德教育就是有也缺少信仰的內涵。教育和社會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本不應該發生的事。

據中共官媒報導,去年4月15日,復旦大學校方深夜發布官方微博,該校醫學院一名醫科在讀研究生因身體不適入院,後病情嚴重,學校多次組織專家會診,未發現病因。校方遂請警方介入。警方經現場勘察和調查走訪,鎖定黃洋同寢室同學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4月16日,黃洋經搶救無效死亡。經鑑定,黃洋符合生前因二甲基亞硝胺中毒致肝臟、腎臟等多器官損傷、功能衰竭而死亡。4月12日,林森浩經警方傳喚到案後,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實。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復旦大學「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11月27日,該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檢方指控,林森浩與黃洋居住在同一寢室內。林森浩因瑣事與黃洋不和,逐漸對黃懷恨在心。2013年3月底,林森浩決意採取投毒的方法殺害黃洋。3月31日下午,林森浩從其實習過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影像醫學實驗室取得裝有劇毒化學品二甲基亞硝胺的試劑瓶和注射器,當日17時50分許,林森浩將劇毒化學品全部注入宿舍內的飲水機中。次日上午,黃洋從飲水機中接取並喝下已被注入了劇毒化學品的飲用水。之後,黃洋即發生嘔吐,赴醫院治療。

法庭上,說及投毒緣起,林森浩表示,黃洋曾戲稱欲在即將到來的愚人節「整人」,便產生整黃洋的念頭,並由此實施投毒行為。他說,自己和黃洋關係一般,且無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間「有些看不慣」。在他看來,黃洋聰明,勤奮好學,很優秀,但有點自以為是。

對此案的發生和判決,中外人士都給予了關注和評論。中國網民的評論有:

首先要審判這個社會教育制度!

我國的教育體系裡,什麼時候關注和重視生命教育?尊重生命,尊重法律?應急逃生?交通和旅行的安全?食品和環境的安全?我們的教育讓一部分學生失去了應有的純真,沒有了青春應有的淳樸,少了善解與感恩,多了暴戾。作為教育的決策者,還有社會,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割喉教師,毒害同學,這樣的事已經不止發生過一件了!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一個活了十幾二十年的人如此瘋狂與暴力?!

道德、責任、法制、心理、人際關係等在教育範疇缺失了。我覺得不應該專門指責單獨的個體,更應該反思這個社會,反思中國的教育。只注重文化教育,淡化了心靈教育,只注重成績,淡化了道德,真是萬惡的教育制度。根本問題還在教育。首先要審判這個萬惡的社會教育制度!

教育和社會兩方面原因導致了本不應該發生的事

2月19日,自由亞洲電臺的報導稱,「復旦投毒案」中的投毒者林森浩說,自己成長過程中缺乏人文和品德教育,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沒有了底線。由此,中國網路空間的一種討論觀點認為,林森浩投毒殺人其實是一幕中國教育的悲劇,因為中國從小學中學就稀缺人文教育,應試專制應該被立即廢除。

對此,旅居瑞典的中國問題觀察人士黎原野先生表示,「因為我們基本上都是從中國大陸出來的,成長過程的脈絡基本一樣,學習規定要求的課本知識,完成規定要求的標準答案,不管標準答案與普世價值和全人類的認識是否吻合。標準答案回答不對,你就不得分,你就不能晉升,你就不能上大學。由此可見,人文教育缺失的確是造成林森浩投毒殺人重要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不過,曾在山東大學任教目前旅居美國的劉因全先生表示,人文教育缺失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信仰和道德的缺失才是導致復旦投毒案發生的深層次原因,道德教育就是有也缺少信仰的內涵。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從少到大一直沒有系統的信仰和道德方面的教育。現在將復旦投毒案最終歸咎於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種膚淺的看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