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春夏之交,水暖魚肥,此時不但是魚類產量最高的時候,也是營養最豐富的時候,口感也最為鮮嫩可口。中醫認為,每種魚都有自身側重的養生功效,暮春時節不妨嘗試以下三種魚。
鱖魚——健脾養血。
鱖魚數百年來獨佔「春令時鮮」的榜首,這是因為鱖魚肉質細嫩豐滿,無膽少刺,為春季淡水魚之上品。《本草綱目》記載其肉「可補虛勞,健脾胃,益氣力」,適宜體質衰弱,飲食不香的人食用。現代營養學表明,鱖魚含有蛋白質、脂肪、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適合兒童、老人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鱖魚肉的熱量不高,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對想美容又怕胖的女士也是極佳選擇。
鱸魚——補肝益腎。
北宋藥學著作《嘉佑本草》中記載鱸魚能「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足見鱸魚的補益作用有多廣泛。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說,鱸魚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鈣、鎂、鋅、硒等營養元素;具有補肝腎、益脾胃、化痰止咳之效,對肝腎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補益作用。鱸魚肉質白嫩,沒有腥味,肉為蒜瓣形,最宜清蒸、紅燒或燉湯。
草魚——暖胃明目。
春末夏初的草魚是淡水魚中最物美價廉的魚類之一。草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好食物。草魚還含有豐富的硒元素,有抗衰老、養顏的功效。對於身體瘦弱、食慾不振的人來說,草魚肉嫩而不膩,開胃、滋補。清代《醫林纂要》中記載草魚能「其頭蒸食尤良。」讀者不妨也試試蒸食草魚頭的做法。
如何做魚最營養?
喜歡吃魚的人很多,但如何燒好魚,同時兼顧營養和味道,大有講究。有營養專家做了實驗,說是魚的作法最健康的是烤魚,然後依次是清蒸,水煮,紅燒,油炸。不過如何能保住最多的營養呢,這裡就給您介紹4個方法。
1、蒸魚用開水
蒸魚時先將鍋內水燒開,然後將魚放入鍋裡隔水蒸,切忌用冷水蒸,這是因為魚在突遇高溫時,外部組織凝固,可鎖住內部鮮汁。如果有條件的話,蒸前最好在魚身上放一些雞油或豬油,可使魚肉更加滑嫩。
2、凍魚放奶燒
長時間放在冰箱裡的魚拿出來煮時,可適當在湯中放些鮮奶,以增加魚的鮮味。但必須注意的是,解凍魚也要烹飪得法才不會使其營養流失掉。一般情況下,魚從冰箱裡取出後,先放在置有少許鹽的容器中解凍,目的在於凍魚肉中的蛋白質遇鹽會慢慢凝固,防止其進一步從細胞中溢出而失去營養。
3、蒸魚最利於保存脂肪酸
魚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的吃法雖然多種多樣,清蒸、紅燒、煎、炸等,但專家建議最好使用最能保留魚中脂肪酸的烹調方法。清蒸法最好,不會嚴重地破壞Ω-3脂肪酸,而紅燒、煎、炸等方法雖然吃起來口感比清蒸的好,但會導致Ω-3脂肪酸和B族維生素被嚴重破壞,使脂肪含量上升,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4、宰後24小時的魚味道最鮮美
人們通常都認為魚肉越鮮越好,最好是剛剛宰的魚,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據專家介紹,魚被宰殺後24鐘頭時味道最鮮美。肉類在宰殺後經屍僵自熟自溶腐敗四個階段,自熟階段(魚被宰殺後24鐘頭)的肉類最鮮美。在這一階段,魚肉中的多種蛋白水解酶開始發揮作用,使部分蛋白分解為肽類和多種氨基酸,這些物質帶有鮮味和甜味,所以這個時候吃的魚肉最鮮美。
這4種人吃魚要謹慎
1、出血性疾布者
如血小板減少、血友並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布者要少吃或不吃魚,因為魚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布者的出血症狀。
2、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輕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魚、青魚、金槍魚等,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3、孕婦
孕婦不宜經常食用海魚,常食海產品,會過多攝入甲基汞,胎兒在宮內接觸的汞量越高,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等其他機能發育輕微遲延的危險越大。科學家還提醒,即使母體攝入的汞不多,其胎兒的腦發育還可能發生遲延。為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每週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可選擇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養殖的魚類。
4、孩子
孩子吃魚的哪個部位好,魚頭,魚肚子,還是魚子?其實,魚體各個部位營養成分差別不太大,孩子都可以吃。一般來說,魚頭污染更嚴重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動物的大腦組織和肝臟、魚骨等組織和器官新陳代謝緩慢,污染物不易排出。不過,「魚臉」卻挺適合孩子吃的,這個地方肉質細嫩、無刺,污染也不大。還有一種說法是,魚子污染最少,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多吃魚子?其實,太過注重魚子意義不大。首先,魚子外面有一層膜,不容易被消化吸收,可能會「穿腸而過」,其次,如果魚整體污染比較嚴重,那麼魚子也會受到影響。最後,雖然魚子富含卵磷脂,但膽固醇含量也很高,給孩子吃時要注意量的把握。特別要注意,吃魚子前最好碾壓一下,使魚子外面的膜破碎,這樣有利於孩子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