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抓藥」的起源

發表:2014-05-25 1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當需要服用湯藥調理或治療時,就要拿著藥方到中藥店取藥。在藥店裡,可以看到司藥人員手裡拿著戥子,到身後的藥櫃中,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裡去按方取藥。如果是位熟練老藥工,說是取幾克,在小格裡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份量分毫不差。民間習慣於稱這種取藥為「抓藥」。

提起「抓藥」,還有這麼一段故事。據說「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採藥。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聽說有好的藥材,孫思邈就不畏艱辛地去採摘,或進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懸崖絕壁,或穿越河川峽谷。
因為採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孫思邈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這樣,每採到一種藥材,他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裡,而且使用起來也格外方便。

有一次,孫思邈行醫採藥來到一個村莊,忽然間聽到一陣狗叫,上前一看,原來是有一婦女躺在地上,嘴裡還不斷發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呻吟。原來這位婦女的小腿被狗咬傷,鮮血直流。孫思邈急忙從圍身口袋裡拿出一種藥來,給這位婦女敷上。不一會兒,婦女小腿上的血就止住了,疼痛也減輕許多。她的丈夫趕來,見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謝藥王救治之恩。

藥王就是這樣採藥走到哪裡,行醫治病到哪裡。人們發現他每次診病完,都從圍身小袋裡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藥來,所以只要有人得了病,就希望藥王能來「抓藥」。

後來,人們開藥店,為了使眾多藥物不易混雜,更便於分類取藥,店主也仿照藥王的辦法,將藥櫃內做成一個格子一個格子的小抽屜,小抽屜裡再隔成三個或四個方格,來貯藏放置各種藥材。小抽屜的外邊寫上中藥名稱,以便記取,免於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中藥店買藥時,仍習慣於叫「抓藥」。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