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有艾火不求醫」。艾灸,這種利用艾絨熏灼體表穴位,來固護陽氣、溫通經絡、調節氣血的保健方法,起源於上古時期,盛行於民間,而今已演化成一個略顯神秘的中醫符號。秋霜已落,陽消陰長,人體容易陰虛疲乏,而灸火扶陽,正是秋季養生之道。
百草之王
「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是表達濃烈相思情意的《詩經》名句。熟悉這句話的人也許並不瞭解,艾草也稱做醫草、灸草,被譽為「百草之王」。
用艾來調理疾病,是古代人們實踐智慧之大成。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於振中說,古書講「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艾葉有生艾和陳艾之分。艾葉新鮮採下,經曬乾搗碎、篩去雜質,做成艾絨,卻不能馬上使用,因為此時燃燒的火力太浮太猛,不夠溫和。而經過久置的艾絨氣味芳香,火力溫和,能滲透皮膚到達深層,效果最好。於振中從櫥櫃裡拿出兩種艾絨,一種已經包成艾條,揉搓的觸感像粗糙的菸葉,而另一種裝在袋中,土黃色,質地更加柔軟細膩。雖然都是灸療用的艾絨,但後者的效果要明顯好於前者。
珍稀的藥草數不勝數,為何獨獨將艾葉作為灸療的材料呢?於振中從醫學角度給出瞭解釋:「《本草從新》中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這個艾葉具有芳香開竅、舒經活絡、祛除陰寒的作用。」艾有扶陽之性,氣味芳香,明代李時珍的父親,名醫李延文將艾與人參相提並論,甚至說「艾有參之功,參無艾樸實之德」。「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壽。」《本草綱目》的這段記載更將艾的醫療效果描述得一清二楚。
艾草也是傳統民俗中象徵辟邪的物件兒。眾所周知,古代端午前後,家家戶戶都會採集艾草懸掛在門窗上,有的還會泡艾草浴來清潔身體。辟邪祈福的艾草因此被稱為「艾虎」。艾草更有一個有趣的別名「冰臺」,也與此相關,在《爾雅·釋草》中有明確記載。原來,古代發明瞭一種從太陽取火的方法,即把冰塊削成圓形,對著太陽放置,然後將艾草放在聚光處,很快便會被點燃。後來人們又發明凹面銅鏡代替冰片,稱為「陽燧」。這承接天火的艾草因此被稱作「冰臺」。在古人眼裡,火是驅逐邪祟的神秘力量。草木果火可以烹飪食物,而艾火可以驅逐疾病。艾草成為灸療的專用之物,也就不難理解了。
艾灸為先
「一灸二針三湯藥」的說法流傳甚廣,古書也載「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為什麼艾灸在針藥不到時能發揮效果呢?於振中介紹道:「大家都知道,是藥三分毒,古人崇尚用針灸。而灸跟針相比,更具有優勢。這裡的‘針之不到’有兩種解釋,一是有些病用針效果不好,二是有些部位不能用針深扎。中醫方法各自都有適用範圍和侷限,要互相彌補、互相幫襯,才能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內科出用藥的處方,針灸則出穴位的處方。看起來簡單易學的艾灸,也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技術,最好還是去醫療機構由專業人員操作。如民間灸法偏向哪兒疼灸哪兒,並不講求施灸順序,而於振中則給出了專業建議:「施灸一般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背部,後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陽經,後灸陰經。施灸壯數先少後多。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如果不講灸法次序,患者容易出現面烘熱,咽乾口燥的症狀。」
於振中說,中醫講「風、寒、暑、溫、燥、火」六大邪氣,集中表現在秋季的有燥、風、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頭暈上火,咽乾口燥。比如鼻干症狀,就是由於夏天濕潤舒適,轉為秋冬環境乾燥,人體虛熱引起。「鼻為肺之竅」,秋天容易肺陰不足,應注重養陰清肺。飲食上,可用百合、麥冬、藕等清熱潤燥的食物。而艾灸,灸湧泉穴則是關鍵,中醫講金水相生,肺屬金腎屬水,互相依存。湧泉在腳心,是人體最低的位置,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可滋陰降火安眠,也就能緩解鼻干症狀。
家庭艾灸
現在,不少保健養生的愛好者喜歡買來艾絨和灸具,自己在家做艾灸。於振中認為家庭艾灸有以下要點:首先,保證一個通風、保暖的環境;其次,「寬衣解帶」,著寬鬆舒適的衣物,放鬆精神,以免影響氣血運行;再者,艾條離體表的高度、火候要自己掌握,以溫熱為度,做到「熱而不燙,熱而不溫」;最後,講求施灸順序,灸完加足三里和湧泉這兩個足部穴位,引火下行。
灸法溫熱,常治虛性寒性的病,因此灸完也講求飲食上的配合。患者忌諱吃涼的食物、吹風、洗涼水浴、衣著單薄。根據具體病症下人體肌理的狀態,患者還應忌吃辛辣、腥臊等引熱的食物,避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熱邪。
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艾灸也能夠用來治療「未病」。於振中說道:「未病不是沒有病,而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比如入睡困難、多夢、心煩易怒、睡醒依舊全身疲勞、腰酸腿沒勁、口乾舌燥。這些都是苗頭。這時候就得交由醫生判斷,開穴位的處方來防未病。艾灸容易操作,往往是隔日每個穴位灸10到15分鐘,就能逐漸消除不適。」於振中就常給自己灸三個穴位:腳底的湧泉穴、掌心的勞宮穴和臍下三寸的關元穴。湧泉灸寧神安眠,勞宮灸開竅醒神,關元灸補氣回陽,如此即便正值秋燥,也能寧心安神,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