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石專欄】妙手偶得「飛帛書」(圖)



書法家蔡邕

蔡邕(公元132年-192年),字伯喈,東漢辭賦家、書法家。少時博學,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蔡邕喜愛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其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漢靈帝熹平年間,靈帝命蔡邕作《聖皇篇》以頌先帝功業。文成,蔡邕攜之至鴻都(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門處待詔。偶然間,「見匠人施堊箒」,帚子蘸白粉刷字之處,筆畫有的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畫突出,「遂創意焉」 。 蔡邕所創的「飛帛書」,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在書寫中產生力度,與濃墨、漲墨產生對比,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可謂「取其髮絲的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 故「飛帛書」又稱為「飛白書」。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飛白」多用於豎、提、橫畫的中部或尾部,要求運筆自如,過渡自然。其中,「飛白」的尾部,有回鋒,有露鋒,一般視書寫風格、速度、運筆等情況變化使用,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另外,在一定中上筆與下筆相連處,或是上字的末筆與下字的首筆相連處,恰當運用「飛白」可增強美感,使書寫顯現蒼勁渾樸,增加藝術效果和視覺效果。但「飛白」牽絲要寬窄、長短得當,承接轉合要自然而不失力度,並且要求「飛白」牽絲不宜過多。

「飛白」之美體現在一幅書法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書寫的節奏,以增強作品的整體美。蘇東坡曾讚美飛白曰:「其飛白,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霏霏乎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絲之縈柳絮,裊裊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 

「飛白」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素為文人墨客所推崇。「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俱精於「飛白」。「飛白」後盛行於唐代,歐陽詢曾致力「飛白」的書寫,《書斷》認為他的「飛白冠絕,峻於後人,有龍蛇戰鬥之像,雲霧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唐太宗亦酷愛王右軍飛白,唐太宗本人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自此後,唐代帝王將相多擅「飛白」。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