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帝堯從王屋山歸來之後,一面籌辦蠟祭,一面即訪問和叔弟兄。尹壽這個人究竟如何?據二人說,尹壽的確是個有道之士,本來要想薦舉他的,因為知道他隱居高尚,決不肯出來做官,所以未曾提起。帝堯道:「他不肯做官,亦不能勉強,朕往見之,總可不至於拒絕。朕想古來聖帝都求學於大聖,如黃帝學於大真,顓頊帝學於淥圖子,皇考學於赤松子。朕的師傅只有務成老師一個,現在又不知到何處去了。尹先生既然道德高超,又高蹈不肯出山,朕擬拜之為師,親往受業。汝二人可以朕之命先往介紹,朕再前往謁見。」和仲二人都答應了。
過了蠟祭之後,轉瞬冬盡春回,正月又逐漸過完,帝堯擇日動身,逕往王屋山而來。這次並非巡守,侍從不多,除和仲之外,別無他人。到了尹壽居住的地方,遠遠望見草屋,帝堯便叫車子停下,與和仲徐步過去。
走到草屋邊,只見篯鏗仍舊在那裡讀書,帝堯便問他道:「師傅呢?」篯鏗見是帝堯,又見他叔父跟在後面,便放下了書,站起來先和和仲行禮,又和帝堯行禮,說道:「師傅正在鑄鏡呢,我去通知吧,請等一等。」說罷,急急進內而去。過了一會,只見一個修髯老者從後面出來,篯鏗跟在後面。和仲是認識的,先與招呼,又代帝堯介紹。那尹壽先對著帝堯深深致謝,說道:「去歲辱承御駕數次枉顧,鄙人適值他出,未克迎迓,實在抱歉之至。後來又由和氏昆玉轉達帝意,尤覺惶恐萬分。那北面受學的盛事,在古時原是有的,不過那個為師的都是道德學問非常卓越的人,如鄙人這樣山野之夫,寡聞淺見,知識毫無,哪裡敢當‘帝者之師’這四個宇呢!」帝堯道:「弟子訪問確實,仰慕久深,今日專來執贄,請吾師不要見拒。和仲、和叔斷不是妄言的。」
說著走在下面就拜了下去。尹壽慌忙還禮。這裡和仲早命僕夫將帶來的贄儀呈上。尹壽還要推辭,和仲從旁說道:「我主上一片至誠,齋戒沐浴而來,請先生不要推辭了。」尹壽方才答應,叫篯鏗將贄禮收了進去,一面請帝堯與和仲坐下,彼此傾談。漸漸談到政治,足足說了半日,帝堯聽了十二分佩服,但是究竟說的是什麼話呢?因為當時失傳,在下亦不能杜造,但知道有二句大綱,叫作「講說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如此而已。後來又漸漸談到當世的人物,帝堯嘆道:「弟子德薄才疏,忝居大位,實在慚悚萬分。即位以來,所抱的有兩個希望:一個是訪求到一個大聖人,立刻將這個大位讓給他,以免貽誤蒼生,這是最好的。第二個,如若訪求不到太聖人,亦想尋幾個大賢來作輔佐,庶幾不至十分隕越,這是退一步想了。」尹壽道:「大聖人是應運而生的。照帝這樣的謙光,當然自有大聖人出世,可以遂帝的志願,成帝的盛德,並可以作一個天下為公的模範,但是此刻尚非其時。至於大賢輔佐一層,照現在在朝的群臣算起來,如大司農、大司徒,如羲和四君,何嘗不是大賢呢!命世英才,萃於一時,亦可謂千載一時之盛了,帝還嫌不足嗎?」帝堯道:「他們諸人分掌各官,固然是好的,但是治理天下之大,人材豈患其多,這幾個人萬萬不夠。老師意中如有可以薦舉的人,務請不吝賜教,弟子當躬往請求。」尹壽聽到此處,沉吟了一會,說道:「人材豈患沒有,不過鄙人山野之性,所知道的亦不過是幾個極端山野之性之人,就使說出來,就使帝去請他,恐怕他們亦未必肯出仕呢。」
帝堯聽見說有人,不禁大喜,便說道:「既然有人,請老師明以見告,待弟子去請。請不到,那另是一個問題。」尹壽道:「離帝居不遠,就有四個呢。他們雖則不是那裡人,但是常到那裡去遊覽聚會,帝沒有知道嗎?」帝堯聽了,不勝愕然,說道:「弟子真糊塗極了,未曾知道。這四個人究竟住在哪裡?姓甚名誰?還請老師明示。」尹壽道:「這四個人一個姓許名由,號叫武仲,是陽城槐裡人。他生平行事必據於義,立身必履於主,席斜就不肯坐,膳邪就不肯食,真正是個道德之士。
還有一個名叫嚙缺,是許由的師傅。還有一個名叫王倪,又是嚙缺的師傅。還有一個名叫被衣,又是王倪的師傅。這三個人說起來遠了。大概王倪是得道於伏羲、神農之間的人,那被衣是王倪的師傅,豈不更遠嗎?齒缺是王倪的弟子,年代似乎較近,但是他的裡居亦無可考。想來亦因為隱居日久,世間早已忘卻其人的原故。許由是近時人,所以最詳悉,現在知道他的人亦多。他們四代師徒非常投契,常常相聚,聽說他相聚次數最多的地方,就在帝都西北面,汾水之陽一座藐姑射山上。帝聽見說過嗎?」
帝堯道:「藐姑射山離平陽不過幾十里,真所謂近在咫尺。五六年來,有這許多異人居在那邊,弟子竟無所聞,真可謂糊塗極了。但是老師知道他們一定在那邊的嗎?」尹壽道:「他們常常到那邊的,此刻在不在那邊,卻不知道。」帝堯又問道:「這四位之外,道德之士還有嗎?」尹壽道:「以鄙人所知,還有幾個,都是個真正的隱士,居在山中,不營世俗之利的。
有一個他的姓名已無人知道,因為他老了,並無家室,就在樹上做一個巢,寢在上面,所以世人稱他為巢父。他的意思,以為此刻的世界機械變詐,驕奢淫佚,爭奪欺詐,種種無所不至,實在不成其為世界。所以他緬想上古,最好恢復以前的風氣,淳樸簡陋,不知不識,他的巢居就是企慕有巢氏時代的意思。這人聽說現在豫州,究居何地,鄙人亦不了了。還有一個姓樊。」剛說到此,忽聽門外一片嘈雜之聲,接著就有侍從之人進來奏帝堯道:「亳邑君主玄元,遣他的大臣孔壬送瑪瑙寶瓮到平陽去,經過此地,聽說天子御駕在此,要求叩見。」帝堯聽了,知道孔壬是有意來獻慇勤的,就說道:「此地是尹老師住宅,朕在此問道,不便延見,且叫他徑送到平陽去,回來再見吧。」侍從之人答應而去。尹壽忙問何事,帝堯便將寶露瓮的歷史大略說了一遍,忽然想到寶露既來,何妨取些,請尹老師嚐嚐呢。想罷,就叫和仲飭人去舀一大杓來,為尹老師壽,又將忽涸忽盈之事告訴尹壽。尹壽道:「照這樣說來,豈不是和黃帝時代的器陶相類嗎?」帝堯便問:「怎樣叫器陶?」尹壽道:「鄙人聽說,黃帝時有一種器陶,放在瑪瑙瓮中,時淳則滿,時漓則竭,想來和這個甘露同是一樣的寶物。如此,那器陶此刻必定存在,帝暇時可傷人於故府中求之,先朝寶器安放在一處,亦是應該之事。」帝堯答應。過了一會,寶露取來,尹壽飲了,又和帝堯談談。自此以後,帝堯就住在王屋山,日日在尹壽處領教。
過了十日,方才辭別尹壽,回到平陽。那時孔壬早將瑪瑙瓮送到了,等在那裡,要想見見帝堯,獻個慇勤,因帝堯未歸,先來拜訪各位大臣。司衡羿是痛恨他的,擋駕不見,並不回訪。大司農、大司徒從前在亳都時候,都是見過的,而且忠厚存心,不念舊惡,仍舊和他往來。那孔壬的談鋒煞是厲害,指天畫地,滔滔不休。對於大司農,講那水利的事情,如何修筑堤防,如何浚渫畎澮,說得來井井有條,一絲不錯。大司農對於水利本來是有研究的,聽了孔壬的話,不知不覺佩服起來,便是大司徒也佩服了,暗想:「一向聽說他是個佞人,不想他的才幹學識有這樣好,或者帝摯當時受了驩兜和鯀兩個的蠱惑,他不在內,亦未可知。將來如果有興修水利的事情,倒可以薦舉他的。」
不說大司農、大司徒二人心中如此著想,且說孔壬見過大司農、大司徒之後,又來拜謁蒙仲、羲叔及和叔等,一席之談,更使那三人佩服,以為是天下奇才。有一日大家在朝堂議事,政務畢後偶然閑談,談到孔壬,羲叔等都有讚美之詞,大司農等亦從而附和。司衡羿在旁聽了,氣忿不可言,便站起來說道:「諸君都上了孔壬的當了。諸君都以為這個孔賊是好人嗎?他真正是個小人。從前帝摯的天下完全是敗壞這孔賊和驩兜、鯀三凶手裡,老夫當日在朝,親見其事。」說著,便將以前的歷史滔滔的述了一遍,並且說道:「古聖人有一句名言,叫作‘遠佞人’。這個佞賊,奉勸諸位,千萬和他相遠,不可親近,以免上他的當。」
眾人聽了,再想想孔壬的談吐神氣,覺得並沒有什麼可疑之處,因此對於老將的話都有點似信不信,嘴裡卻說道:「原來如此,人不可以貌相,以後我們倒要注意他一下才是。」赤將子輿在旁邊聽了,哈哈大笑起來。眾人都問他道:「老先生此笑必有道理。」赤將子輿道:「諸位要知道孔壬是不是佞人,此刻不必爭論,亦無須再注意他,只要等帝歸來之後,就可見分曉了。」司衡羿道:「赤將先生的意思,不過因他是帝摯朝的大臣,友愛之心,不忍揭帝摯之過,所以總是優容他,真所謂如天之度,帝豈有不知他是佞人之理?」羿話未說完,赤將子輿連連搖手道:「不是,不是!不是要帝證明他是佞人,自有一種方法,可以證明的。」眾人聽了都不解。赤將子輿用手向庭前一指,說道:「它可以證明。」
眾人一看,原來就是赤將子輿前日所發明的那株指佞草屈軼。眾人雖聽說有指佞草之名,但是從沒有見它有所指過,所以都是將信將疑,不敢以赤將子輿的話為可靠。羿聽了,尤不佩服,便說道:「小草何知?老先生未免有意偏袒孔賊了。」赤將子輿道:「此時說也無益,到那時且看吧。」
過了幾日,帝堯回到平陽。次日視朝,孔壬果然前來請見,帝堯便命叫他進來。眾人此際的視線不期而然,都集中到那株屈鐵上去。說也奇怪,只見遠遠的孔壬剛走進內朝之門,那屈軼勁直的莖幹立刻屈倒來,正指著他。孔壬漸漸走近,那屈鐵亦漸漸移轉來。孔壬走進朝內,向帝堯行禮奏對,屈軼亦移轉來,始終正指著他,彷彿指南針的向著磁石一般。眾人至此都看呆了,深嘆此草之靈異。司衡羿尤為樂不可支,幾乎連朝儀都失了。後來孔壬奏對完畢,帝堯命其退出,那屈軼又復跟著他旋轉來,一直到孔壬跨出朝門,屈軼莖幹忽然挺直,恢復原狀。帝堯召見過孔壬之後,向諸大臣一看,覺得他們都改了常度,個個向著庭之一隅觀望,不免納罕,便問他們:「何故如此?」大司徒遂將一切情形說明,帝堯聽了,也深為詫異。
後來這個消息漸漸傳到孔壬耳朵裡,孔壬非常慚愧,因愧生恨,心想:「這個一定是那老不死的羿在那裡和我作對,串通了有妖術的野道,弄出這把戲來,斷送我的。剛才退朝的時候,偷眼看他那種得意之色,一定是他無疑了。此仇不報,不可為人。但是用什麼方法呢?」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拍案叫道:「有了,有了!」又用手向著外面指指道:「管教你這個老不死的送在我手裡!」話雖如此,可是他究竟用什麼方法,並未說出。過了幾日,他自覺居住在這裡毫無意味,又不敢再去上朝,深恐再被屈軼草所指,只得拜了一道表文,推說國內有事,急須轉去,托羲叔轉奏。帝堯看了,也不留他,亦不再召見,但賞了他些物件,作為此次送瑪瑙瓮的酬勞。孔壬在動身的前一天,各處辭行之外,單獨到逢蒙家中,深談半日,並送他許多禮物,究竟是何用意,亦不得而知,但覺他們兩人非常投契而已。次日,孔壬便動身而去,按下不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