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10月30日訊】日前,國內官方媒體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測算,認為中國在2014年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價格,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一直以來,中國的復興之夢,激勵著幾代人,改革開放初期,每年都設定了一個超越目標,幾乎每年的經濟總量,都超越好幾個國家。直到前年,中國超越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經濟體,從此之後,何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一直是國人的夢寐以求的,同時,「世界第一」也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張畫餅,甚至讓人忘卻「拆哪」的痛楚。
而按照當下匯率,中國超越美國,也將在2019年實現。今年離2019年,4、5年,而目前中國經濟的真實總量,約為美國的一半稍過,要在6年內超過美國兩倍,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按照中美增速對比,似乎並不遙遠。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對比美國及歐洲各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與動盪,中國是少數幾個保持繼續高速增長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都使中國的國內民族情緒高漲,使人產生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未來霸主的幻覺。
事實上,中國未來30年成為存在嚴重的發展危機,經濟結構的失衡,快速增長時代的終結,新興國家的興起等,都將制約中國崛起,妄言取代美國只能是臆想,中國更需深化改革,提高發展質量,而非追求紙面的速度。
(一) 中國「高速」時代神話即將終結
五年內世界第一,建立在一個前提上,但是,這個前提就是,中國和美國,都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不變。
問題是,中國未來三十年能保持目前的高增長嗎?不能。
就全球大國崛起的規律而言,未來中國,將結束高速增長期,陷入一個超過三十年的乃至更長的低增長期。中國絕不可能永遠高速增長。
中國改革對外開放30年,保持大約平均10%的年增長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制度紅利,是國家從壟斷走向市場開放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的必然。而這種飛躍,只有在國家的重大變革的轉型期才出現。
從近現代以來大國崛起的軌跡來說,一個國家的飛躍期,不可能無限長久。全球歷史上,能夠如中國一樣保持30年左右高速增長的非常罕見。
美國從內戰結束後的1880年代到20世紀初期的崛起,以及二戰後到60年代的所謂黃金時代,兩次持續繁榮期,均不過二三十年。而英法等國只出現過一次,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大約是30年左右。
而事實上,國家的增長,正如一個行業的增長,是有週期的,從高速發展的飛躍期,到平穩發展的穩定期,乃至接近「零增長」的長期徘徊期,直到發生大的社會變革,開始另外一個高速發展期。
同樣,中國的高速發展,也不可能永遠持續。2008年與2009年是中國的分水嶺,2008年,中國GDP增幅為9,3%,跌破10%,2009年更預期為8%,除2010年反彈之外,2011年和2012年,均在10%一下,或者可為未來的先兆,即:中國從飛速發展的高原期,逐步進入平原期。
中國本次高速增長之後,還能有第二次高速增長嗎?
全球歷史上,100年內發生兩次高速發展的先例,唯有日本與德國,非常少見。
日本從明治維新到20世紀初近30年,從6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餘年,兩次的飛躍其實也是一種制度紅利,也就是依靠社會經濟變革。前一次是明治維新,後一次是在美國主導下掃除封建殘餘的二次現代化。德國的兩次飛躍,從本質上說,亦是拜制度紅利所賜。
國家飛速發展的內在驅力,一為全面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中國的高速發展,就是典型的革命性的社會變革所致;一為技術革新或者新興產業勃興。如英國當年的崛起,就是拜工業革命所賜,美國最近20年的亞高速發展,就是得宜於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新能源產業的興起。
中國目前的第一次社會變革的動力基本釋放完畢,如果不能完成新的重大社會變革,則將神話不再。未來將是漫長的增長緩慢期,甚至是嚴重的停滯,如90年代以後的日本。而新技術和新產業的興起,更多與全球大環境相關,中國在此方面希望不大。
中國未來的希望,在於繼續深化變革,從社會結構,權力運作模式,經濟結構,文化等領域,進行廣泛改革,而並非目前只敢改革經濟領域,告別「跛足巨人」。
(二)中國的三座大山
胡鞍鋼認為,中國目前向美國輸出資本,正象徵著中國的強大。正如當年美國取代英國之前,借錢給英國一樣。
先拯救,再主宰,是很多人關於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之王的美好設想。
事實上,中國無法成為救世主,甚至,中國更需要自救。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著經濟結構的重大失衡,如新的三座大山,恐非幾代愚公不能搬動。
第一座大山,內需與外需失調。
中國經濟的外需依存度達到了70%,是全球經濟大國中,對外經濟依存度最大的國家。中國一直沾沾自喜的所謂「全球第二大債權國」,,正反映了其外向型經濟的特質。本次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海外訂單將急劇減少,對經濟造成重創。在浙江,廣東等眾多靠出口拉動經濟的地區,成千上萬的企業倒閉。
受消費水平所限,內需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性改變。加上外需急劇萎縮,未來中國經濟將面臨巨大考驗。
第二座大山,產業結構的不平衡。
本次中國的長期通漲,表面上看是熱錢過多,實際上則是因為產業結構極度不合理。大量的錢湧入地產等暴利行業,真正需要錢的行業,則資金緊張。造成實體的普遍萎縮。
近幾年來,中國的國有企業,壟斷與集中趨勢日益加強。在印度誕生米塔餌鋼鐵等世界性巨頭的時候,中國的鋼鐵行業,卻靠行政命令,製造一些全運會冠軍。效率低下的中石油中石化,因其壟斷貿易權,使上千家效益良好的民營石油企業無法生存。
壟斷企業的膨脹與民營企業的萎縮,將傷害中國未來的經濟根基
第三座大山,社會結構的不合理以及由此產生的畸形消費。
最能說明中國消費結構畸形的是,窮如中國者,竟然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而中國最流行的手機,卻是「山寨機」。
這兩種極端消費,其實表明瞭中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極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費,而龐大的低收入者,則是一種大面積的低端消費。
為什麼中國企業遲遲不能完成產業升級?其根源,並非企業短視,而是因為中國的主流消費群體非常貧窮,他們並無足夠的購買力,只能消費低端產品。企業無足夠的利潤,自然無法完成產業升級。
在北京,一邊是豪華的別墅,裡面住著煤老闆,高官公子哥,一邊是古老的四合院,住著城市貧民。如果中國不能消除過大的貧富差距,形成足夠的中產階級,實現國民收入的增長,將陷入長期動盪之中。
我們非但無救世的能力,更需要先自救。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一直只是半開放,即經濟領域的開放與政治領域的封閉,後起的越南,已經走在我們前面,大國崛起,永遠不只是器物文明,社會體制的改革,主流價值的普世,才是未來強盛之道。
(三)後發劣勢使中國崛起更為艱難
「後發先至」固然充滿希望,但是,落後於時代對於國家崛起卻存在巨大侷限。
從全球歷史來說,大國的崛起,均有其獨特的時勢。
西班牙,荷蘭的崛起,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文藝復興之後,世界走上近代化的開始,發現新大陸之後,海外貿易與海外殖民成為新的發展模式,荷蘭與西班牙剛好處於當時的航海中心地帶,故此富強。
而後起的英國,則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國家,其崛起的本質,既在於引領工業革命的先聲,又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國家,在當時世界上處於先發優勢。其後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後起的日、俄,均崛起於世界的前列,當時完成國內革命和初步工業化啟蒙的國家,放眼全球,不過十餘國,而整個世界,尚處於舊時代朦昧的尾聲。甚至日本因為在亞洲早崛起幾十年,就可以打敗龐大的中國。
但是,當今日中國崛起之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至今,全球民族國家,均已經啟動現代化歷程,中國並無先發優勢。
此外,作為後發國家,中國的崛起必然受到既有大國制約。特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崛起,某種意義上具有依附性。二戰後兩國均由美國佔領和完成現代化改造,美國逐步將其培養成衛星國,他們共同的特性是:高素質的國民及由此造就的豐富人力資源、貧乏的國內資源和國內市場,可以納入美國的體系,而不太可能成為獨立的不可控的經濟體。與美國經濟的巨大互補性,是日本、德國迅速崛的重要原因,臺灣、韓國某種意義上也是走的這條路。
但是中國與美國非常類似,都是資源消耗大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日韓的崛起得宜於與美國的互補,而中國注定是美國天然的對手。目前,佔中國鋼材消費大約佔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超過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
中國消耗的資源,比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起來的總和還大。如果中國要達到美國同等發達程度,縱使集全世界的資源亦不可得。如果全國每個人都如美國一樣,能夠一家一輛車,則全世界的鋼材將會不夠用。
中國的崛起,也意味著與美國等大國爭奪世界資源和市場。
(四)金磚國家崛起對中國的制約
目前,中國在金磚四國之中實力最強。於是,關於中國領導新興市場,集體取代美國,成為一種夢想。
假使美國保持零增長,而幾大新興國家保持目前的增長勢頭,要追上靜止不動的美國,尚且需要數十年時間。更何況「月亮走,我也走」,在新興市場逐步發展的同時,美國也在同步發展,仍然具有強大的自我調整能力,遠未到日落西山的時候。
同時,眾多新興國家,都存在著自身的重大缺陷,這些缺陷,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阻滯其追趕既有強國的步伐。在金磚四國之中,俄羅斯資源豐富,休克療法之後,已經完成了社會轉軌,但是,俄羅斯人口總量繼續下降,勞動力儲備嚴重不足將會制約其經濟的發展;巴西的能源不足,長期依賴進口,並且國內貧富懸殊巨大,社會結構極不合理;印度未來人口資源豐富,但是其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同時,基礎設施與工業落後,需要長時間的彌補;墨西哥與南非,越南等,目前均只是地區性強國,尚且不具備成為全球未來一極的實力。
新興國家的群體崛起,反容易出現均勢競爭的格局。難以有某一家遠遠超越眾人,一枝獨秀,直追美國。更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不僅面臨著與美國等傳統強國的競爭,也面臨著新興國家之間的競爭。俄羅斯希望能夠重振大國雄風,恢復全蘇聯類似的地位,巴西則要從一個「未來永遠在未來」的國家,成為一個「今日之國」,而,印度,則一直宣稱要成為未來的亞洲世紀的主角。
新興市場的群體崛起,將中國陷入均勢競爭中,不僅要與美國競爭,更要與印度,俄羅斯等新起勢力競爭,如在石油產業,俄羅斯就對中國有絕對優勢,中國在遠東仰仗其石油資源。這種競爭,將嚴重制約中國未來發展空間。
五,民富比官強更為重要
中國三十年的改革,是一種增量改革,人民日報撰文,稱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說對了一半,確實全體人民都多少收益,但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權貴階層。
中國當下基尼係數非常大,雖然官方和民間統計結果不一樣,但是都承認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超過發達國家。處於財富金字塔頂尖的,除少數實業致富之外,很多是依靠權力,或者親近權力致富,此為典型的不仁而富。均貧富,遏制豪強大族,為未來之重點。
此外,在官方和民間之間,官方掌握的財富,遠遠超過民間。縱使是在近年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竟然還大幅攀升,顯示了籠罩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宏觀賦稅,在不停加重。未來簡政放權,任重道遠。
此外,中國的勞動者收入,大約為GDP的40%左右,顯示了人民大眾的辛勤勞動,並沒有完全或者說大部轉變為自己應得的財富,而是被消耗掉。
中國未來要實現真實的富強,必從改變貧富差距,實現市場公平入手,建立有效的市場經濟秩序。
六,中國的軟實力在哪裡?
雖然中國不停對非洲和中東一些有爭議的政府給予援助,花錢買外國官員的支持,並且到處砸錢辦孔子學院,花錢買吆喝,但是,中國在制度和文化層面的落後,是不爭的事實。
文化產業的興衰,最可衡量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當下,中國文化產業佔比,尚不到5%,遠低於發達國家20%左右的平均水平,人身依附關係的存在,使科學文化界萬馬齊喑,經費與權位,最終不是落到最有研究實力,最有才華的人手中,而是落到最聽話的人手中,落到最會「跑部錢進」的人手中。
電影、動漫等新型文化產業,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少,進口的多,呈現嚴重的文化產業逆差。而文化行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誰先進,誰處於高位,誰就可以外溢。這個鐵律,不是到處花錢搞幾個孔子研究院,不是動不動就給幾個官辦中央級媒體砸數十上百億就可改變的。
在社會紛亂,人心思變的情況下,整個國家都在尋找出路。中國的改革,必須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到祖宗的古墓中,是找不到什麼寶貝的。作為傳統大帝國的繼承者,土耳其的新生與涅槃,值得中國借鑒。中國文化需完成文化大革新,走向現代文明,才是出路。
(原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