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是一味的指責別人的缺點與過失,還是反省自己的不足,這兩種不同的做法足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人世間的任何紛爭與摩擦,都不可能只是一方當事人的修養不高所造成的,當事人的雙方其實都有反省的必要。因此,當面對矛盾或紛爭時,選擇責人或責己,就決定了這件事情的最終結果。
孔子的《論語》中多處談到責人與責己的問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等。孔子認為,嚴己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寬容大度,這樣的人才可以遠離怨恨與是非。聖賢與普通人的區別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大至國家君臣,小至個人私交,發生矛盾之後,如果雙方都有責己的修養,任何矛盾都不難解決。如果只責備對方,不反省自己,就會使隔閡怨恨越積越深,以至矛盾激化,關係破裂。人世間的許多不和諧甚至許多不幸,都是源於在矛盾發生時當事者很少甚至沒有自省、內疚和自責,而是互相抱怨、指責和互相攻擊。一個人如果能經常檢討自己的不足,為他人著想多一些,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和矛盾的激化,就能夠以安靜、祥和的心態為自己、為他人、為群體、為社會創造出一個幸福和睦的生存環境。
以前曾聽歷史老師說過,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邦。然而,六十餘年的血腥暴政和反傳統的愚民教育,已經使謙恭禮讓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神州大地上蕩然無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就在哈爾濱的公共汽車上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中年人在擁擠的汽車中身不由己的碰撞了一個年輕人一下,那年輕人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沒長眼睛嗎?」中年人聞聽此言非常生氣,此後兩個人就在汽車上大打出手,一直打到兩個人都鼻口流血,叫來了警察才停手。2005年底,在北京726路的公共汽車上,女售票員與一位剛滿14歲的女孩因為過站補票問題發生了口角,接著雙方互不相讓,女售票員發怒暴力毆打,致使女孩當場暈倒,後因搶救無效而死亡。相反當我出國來到了海外之後,才發現在民主國家如果兩個人在擁擠的地方不小心發生肢體碰撞,卻都沒有指責對方,而是互相說:「對不起。」
由此可見,一味的抱怨別人、指責他人就是掩蓋與放縱自己的過失,逃避自己的責任,那樣做只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無謂的爭吵,大大加深彼此的隔閡。反省是對自己過失的深刻檢查,自責則是對他人的道歉。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只有反省、內疚和自責可以化暴戾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才能使人真心相對,真誠相待。因此,責人不如責己,反省、內疚、自責勝於抱怨、指責。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君子反思自己,小人則經常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一個正人君子,如果能事事先找自己的不足而不責備別人,則他不修道已在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