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醫療」是大家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其實,大家絕對想像不到的是,在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清朝末年,北京就已經實行免費醫療。那麼,這些歷史片斷是什麼樣的呢?
清末京師內外城官醫院看病免費
清朝末年,北京已經有了免費的官立醫院,這就是京師內城官醫院和外城官醫院。內城官醫院是清政府應巡警部奏請設立的,地址在錢糧胡同,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8月正式開診,中西醫並重,前往看病的人很多,很快就有了較高人氣。負責籌辦內城官醫院的衛生司郎中唐堅也被上峰認為創設有功,又被派籌辦京師外城官醫院。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外城官醫院在梁家園正式開診。其間,由於「患病者多,內外城官醫院,恐有應接不暇之勢」,還增設了幾所「分院」。不過,當時這些「分院」並無正式名稱,一般也就通稱為內城官醫院和外城官醫院。因此,清末北京城裡的內城官醫院和外城官醫院實際上並非「兩所」,而是好幾所醫院的總稱。
網路圖片
官醫院之「官」,意思是官辦,而體現官辦性質的重要特徵則是看病免費。民政部核定的《內外城官醫院章程》第一條明確規定:「本院系民政部奏請設立,純屬官立性質,所有來院診治之人概不收費,唯住院診治者飯食費用須由本人自備。」
內外城官醫院面向全體民眾開放,規定了嚴格而合理的門診及住院規則。「凡來院診視者俱先至掛號處掛號,持取號牌分別男女入候診室,依次傳號入診,不得攙越爭先。」同時,又對特殊人群給予了關照。「海陸軍官兵士著有制服者或持有營署執據者」、「各學堂男女學生著有制服或佩有徽章或有學堂執據者」、「病傷急切者」、「巡警人員著有制服者」、「持有巡警官署執據者」,這五類人員「由號房給予特別號牌,即時入診,不論次序」。有些研究者認為,內外城官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上述幾類人,並得出結論說「看來這所醫院還是個不完全的公共醫療機構」。其實,這是錯誤的。內外城官醫院只是對這些人員給予特別關照,其服務對象依然是廣大民眾。內城官醫院最初開辦的五個月裡,就醫者就有三四萬人。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秋季三個月,內城官醫院就診三萬餘人。這也是後來又開設了外城官醫院的重要原因。這麼多病人顯然不可能主要是幾類特殊人群。外城官醫院開辦後,民眾就醫更加便利,到了1909年(宣統元年),全年就診人數近29萬人,而當時北京內外城總人口約為80萬。
內外城官醫院主要依靠政府撥款
免費醫療需要經費支持作為基礎。據史料記載,民國初年,內外城官醫院每月經費2000元,全年24000元。後來,隨著就診人數上漲,經費支出也更多。1917年(民國六年),內城官醫院全年實際經費三萬餘元,外城官醫院為近三萬元。官醫院看病不收費,它又是如何維繫運轉的呢?
首先,官醫院經費由政府撥付,月終統一報銷。所有院中經費,每屆年終決算一次,列表申報警廳。
其次,官醫院所用中西藥料都是免稅的,這就節省了一大筆費用。史料記載,「內城官醫院所用中西醫藥料,均系購自直隸、山西等省及英、德、日本各國,轉運維艱,所需費用甚巨。今外城添設醫院,藥料自必加增,查此項藥料原備施濟貧民之用,可否仰懇恩施俯准援照大學堂工藝局用品免稅成案,將此項藥料經過各處關卡一律免稅。如蒙俞允,即由臣部咨行稅務處轉行各關,一體遵照,所有官醫院藥料懇請照案免全稅。」
再次,官醫院總理由內外城巡警廳衛生處官員兼任,他掌管全院一切事務,所有院中人員均受其指揮,但請注意,這個人不在醫院支領薪水。
最後,隨著來院就診人數增加,醫院為了維持運轉,也想辦法自籌一部分資金。先是鼓勵病人捐款,如果捐得多,可以得到民政部授予的「急公好義」匾,不過效果不太好。後來又對來院看病的富人實行帶有「籌款號」制度,規定「凡富貴之人,須挂此號,本院以特別之禮待之,唯須預先覓一殷實保人,言明病癒籌款若干,自十元至千元均可」。不過,這些措施籌集的款項,在醫院總經費中佔比很小,醫院的主要經費仍是源於政府撥款。
京師內外城官醫院由於免費醫療,在民眾中有很好的口碑。在清帝遜位後,雖然因為當時公私醫院增多,分散了就診人群,但內外城官醫院還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改組為市立醫院,「概不收費」的政策也被取消,但對於貧病患者,醫藥手術費減半或予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