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讓妳明白,臺灣人和大陸人的區別(圖)

發表:2015-02-02 06: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Mandy Cheng/AFP/GettyImages

【看中國2015年02月02日訊】海外中文媒體2月1日的一篇文章稱,內地1949年之前,「語文」被稱作「國文」,而臺灣一直沿襲了「國文」的稱謂。

「國文」本身暗含著對自己母語的一種自覺的體認。「國文」「國文」,堂堂一國之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喚起的是我們潛意識深處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我們這個有著偉大「文統」和「道統」的國度,這個向世界貢獻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士的國度和民族,經過對「國學」的否定和拋棄,再經過全盤西化,眼下出現了文化斷層和精神缺鈣!像是一群文化的孤兒,東討一口,西乞一杓,吃得再多也沒有自己家做的飯香。

我們今天的虛無感、今天的功利主義,很多都源於我們對於歷史的失憶。

強調知行合一,知識化為行為準則

臺灣國學教育強調的就是躬身實踐,就是知行合一,要求把所學的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非常注意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大陸語文教育在生活實踐上,可以說極為欠缺。例如,臺北縣國中初中一年級語文老師的一次課程設計,我們就會明白臺灣的國學教育是如何倡導身體力行的了:

課文:《論語論孝選》

主題:躬行孝悌

學習單設計:

1. 先說明自己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實情)。

2. 這一個月來的變化(言語、行為、態度)。

3. 因為變化、家庭氣氛變化(反思、思考)。

4. 因為躬行孝悌這件事,讓我體悟到……(感受)

5. 反省自己的言行。

6. 認真觀察熟悉又陌生的父母。

7. 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

8. 尤其重要的是:實踐孝悌不是一個月的事,是終身的事。

共同校訓「禮義廉恥」注重公民道德教育

臺灣在小學生每週40個小時的課程安排中,國文、歷史、地理和公民道德等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

除此之外,學校還相當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當時國民黨當局定下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而幾乎所有學校的牆上都印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臺北市也以忠孝、仁愛、信義命名三大主幹道,讓國學點點滴滴深入人們的生活。

臺灣的中小學教育一直遵循「有教無類」的古訓,以培養「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這與我們學校提倡「德、智、體、美、勞」類似,只不過臺灣學生之間的和睦相處與合作體現在「群」裡,也並非不提倡「勞」。臺灣小學有一門功課叫《生活與倫理》,重點加強對孩子的社交禮儀、生活起居、孝親尊長、善友樂群等方面的教育,校園裡的衛生保潔也全由師生共同完成。

責任編輯:劉良鑫 来源:NTD 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