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繼承自《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為道教的習見用語。
太極陰陽魚
陰陽魚是指太極圖中間的部分,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這種廣為人知的太極圖,其形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太極陰陽魚圖」。
太極陰陽魚圖有另一種更加簡捷的畫法:就是用一個以曲線分隔的圓圈表示。
「太極」是由無極而來,是陰陽兩分前之混沌狀態,沒有陰陽分明的「陰陽魚」,只有外面之圓圈,內部有一群小點;然後是陰陽分明的「兩儀(一般所說之‘太極圖’)」;再來是陰陽中有陰陽是「皇極」。在「陰陽魚」圖形中,右上方「白魚」左行由大到小,依次為干、兌、離、震(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陽爻逐漸減少;左下方「黑魚」右行由大到小,依次為坤、艮、坎、巽(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陰爻逐漸減少。
而陽爻減少的同時,陰爻在增多;陰爻減少的同時,陽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魚」互糾表示。兩個「魚眼」則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其中「白魚」中的「黑眼」表示離卦,「黑魚」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極圖的來歷
太極圖據說是宋朝道士陳摶(872年-989年)所傳出,原叫《無極圖》。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傳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太極圖》、《河圖》、《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955年-1015年),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979年-1032年)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1017年-1073年)。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因為周敦頤精研禪理,又與道教關係密切,故此圖說有道教與釋教的影子。
無極圖
涵括內丹修煉之理的「無極圖」。讀它的順序是從下而上。最下一圈稱為玄牝之門,是內丹修煉的起點,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門兩腎空隙之處。這是人身祖氣所在之地,一切內丹根基,都從這裡開始。內丹術語,又稱為得竅。
第二圈稱煉氣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氣,進行化煉,將後天之精化為先天之氣,再將先天之氣化為先天之神。這一層功夫,叫做煉己,主要在煉去後天的陰質,透出先天之神。
第三層,是五行之氣混合之像,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臟之氣攢簇為一,稱為五氣朝元,五氣調和,故又稱為和合。更上一層,系由坎離二卦變形而成,叫做取坎填離。到這一境界,已經獲得體內的精華,煉丹之藥成熟,叫做得藥。坎卦中爻為陽,為實。離卦中爻為陰爻,為虛。它們代表內丹中的腎水與心火,水火相交,在卦象言,就是將坎卦中的陽爻抽出填入,成乾卦,意味人變成純陽之體。最上一層圓圈,稱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指在得藥的基礎上,進一步回返到無極,那便是虛空大道了。整個煉內丹的過程便告完成,脫出煉成的聖胎,成為仙人,所以叫做脫胎求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