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示意圖。(網路圖片)
1689年9月7日(清康熙27年),興安嶺及額爾古那河以西約25萬平方公里國土,於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喪失。
1727年10月21日(清雍正5年),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里國土,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而喪失。
1790年(清乾隆55年),約10萬平方公里之庫葉島,被沙皇俄國暗中吞併。
1840年(清道光20年),原為我屬邦哈薩克,被沙皇俄國侵並,該邦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
1840(清道光20年),原為屬邦布魯特,約10萬平方公裡面積土地,被沙皇俄國併吞。
1858年5月28日(清咸豐8年),混同江以西,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廣大地區,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土地為沙皇俄國侵佔,並逼迫清王朝簽訂《璦琿條約》加以承認。《璦琿條約》為沙皇俄國的侵略行為提供了一個強盜公式:「必須以實際佔領地方的辦法來支持俄國的領土要求。」其後,俄國割佔中國的大片領土,都是這樣干的。
1860年11月14日(清咸豐10年),混同江及烏蘇里江以東興凱湖附近,約43萬平方公里國土為沙皇俄國侵佔,事後逼清王朝簽訂《北京條約》加以承認。
1864年(清同治3年)後,自沙漬達巴哈起,至蔥嶺止約44萬平方公里國土,沙皇俄國逼清王朝訂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多次界約,加以承認。
1868年(清同治7年),原屬清朝的邦布哈爾汗國約100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國土,被沙皇俄國侵吞。
1876年(清光緒2年),原屬清朝的邦浩罕國,約35萬平方公裡面積土地,被沙皇俄國吞併。
1881年(清光緒7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北的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爾達止,約2萬平方公里國土,被沙皇俄國逼迫清王朝訂立《伊犁條約》而喪失。
1883年(清光緒9年),額爾齊思河及齋桑泊附近,約2萬平方公里土地,因沙皇俄國逼迫清王朝簽訂《科布多塔爾巴哈臺界約》而喪失。
1895年(清光緒21年),新疆省極西地區帕米爾地方,約1萬餘平方公里土地,被沙皇俄國與英國瓜分。
1898年(清光緒24年),沙皇俄國強租旅行順大連,該兩港口面積約0.38萬平方公里。
1921年(民國10年),前蘇聯先唆使唐努烏梁海「獨立」;1944年(民國33年)正式侵並,總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國土。
1945年(民國34年),前蘇聯要挾英美訂立雅爾塔協定,同年10月外蒙古舉行所謂公民投票(蘇軍亦參加投票)。國民政府被迫承認其所謂「獨立」。面積有144萬平方公里。
1999年12月9日和10日,在這兩天裡,江澤民在北京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
在《議定書》中,江澤民出賣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寶貴領土,相當於東北三省面積的總和,也相當於40多個臺灣;江澤民還將圖們江出海口劃給俄國,封死了中國東北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被俄國侵佔和強行從我國版圖上剝離的國土,僅根據我的不完全統計,至2000年止,共有688萬多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一半還要多!如果這些國土現在還在中國的版圖上,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而不是俄國。
註:
16世紀後期,俄國展開了對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殖民過程。當俄國勢力接近中國時便發生了軍事衝突。從1652年(順治九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開始,中俄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1685年康熙帝於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彭春於璦琿起兵5,000人,攻入雅克薩。1686年清軍再攻雅克薩並圍城。1689年9月7日《尼布楚條約》正式簽字。
條約內容:
1、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2、雅克薩地方屬於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3、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後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系遣還。
4、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5、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
6、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根據此條約,俄國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與清朝建立貿易關係。此條約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兩國邊界,但沒有確定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重新劃分了大部分東部邊界。
《尼布楚條約》承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客觀上遏止了沙俄繼續向東擴張。談判中,因清朝代表的能力問題,及要平叛準噶爾的叛亂,還有在清政府獲得雅克薩之戰勝利後,為了和平發展等等原因,雖然為了與俄國保持和平而做出讓步,但該條約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清史專家戴逸先生說:「《尼布楚條約》保障了中國東北邊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為清王朝後來平定西北、西南地區的叛亂提供了穩定富饒的大後方,對於清朝的發展和繁榮、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現,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不過俄方通常認為尼布楚條約不利於俄國,俄羅斯(包括蘇聯時期)稱此條約為不平等條約,聲稱俄羅斯在《璦琿條約》中收復了在《尼布楚條約》中被中國人強佔的失地,但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不平等條約。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東段邊界得到確認,但自額爾古納河以西的邊界尚無明文規定。清政府希望盡早劃定該地邊界,但是俄方認為拖延劃界更有利。對此,清政府將雙方貿易與邊界問題掛鉤,限制俄國商人在中國的貿易行為。
1725年俄國認為清政府在對準噶爾的戰爭中有求於俄國,此時劃分邊界可以謀得更大利益。1727年9月1日,雙方簽訂《布連斯奇界約》,11月2日,又簽訂了《恰克圖界約》。
《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使俄國得到了比《尼布楚條約》更多的利益,取得了在北京和恰克圖的自由貿易權利,並獲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區。儘管如此,條約的簽訂明確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遏制了俄國自清初以來對我外蒙北疆的侵略勢頭,也獲得俄方送還逃人的許諾,切斷了俄國對中國西北叛亂者的援助,同時使我國北部邊境的貿易一定程度地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