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雖是華人的大節日,但因為是惡月所以有諸多禁忌。(圖片來源:Fotolia)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炎熱五月為惡月
五月正是炎熱酷暑將臨之時,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病將發之際,用現代醫學觀念來看,乙型腦炎與腦脊髓炎此時發病率也最高,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禮記•月令》云:「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眷(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五月是陰氣與陽氣、死氣與生氣激烈爭鬥的時節,人們在這一時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絕各種情慾,尤其是色慾﹔行政事務亦應採取「無為」的治理方式。
既是惡月,自然會有諸多禁忌,不宜蓋屋,「五月蓋屋,令人頭禿」。(《風俗通》佚文)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遷」。(同前)不宜套被子,俗信「五月套被無人睡」,「添個裡兒,死個女兒﹔添個面兒,死個漢兒﹔添一床,必死娘」。忌給小兒剃頭,否則,主小兒生癲、多病。忌多雨,否則,主歉收。俗語云:「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五月連陰下大雨,玉皇大帝賣兒女。」
五月禁忌的盛行始於漢代,表達了漢代人對五月人生的關注。我們在注意到五月自然氣候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影響時,更應該看到漢代人對五月的認識是基於一種文化觀念。在《夏小正》時代,五月並沒有被視作惡月,那時只有蓄藺、蓄藥保健身體的習俗。漢代是神秘思想流行的時代,人們以陰陽五行的觀念看待自然時空的變化。就陰陽五行的觀念看,五月是陽氣最盛的時刻,也是陽氣開始衰微的時刻,在這樣的時間關節點上,人們自然心存恐懼,五月也就被賦予惡的倫理意義。
五月五日忌諱生子
古代流傳頗多五月不可生子的故事,尤其是五月五日生下的孩子是很不吉利的。
民間認為五月生子,各種毒氣、疫疾、鬼怪都會侵襲到嬰兒體內,對父母不利。《風俗通義》云:「俗說五月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諱》也說:「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已舉之,父母禍死。」《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嬰(田義的父親)告其母曰:‘勿舉也(不要養活他)!’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通過)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你)去其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長得同門一般高),將不利其父母。」田文是五月初五生的,他父親竟然要把他弄死,其忌諱之深可以想見。
劉欲《西京雜記》還記載:「王鳳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舉,曰:‘俗諺舉五日子,長及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為薛公。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舉之。」東漢有個以處世圓滑而永遠也不倒的大官僚胡廣,歷事六帝,三登太傅。據《世說新語》記載,他也是生於五月五日的。其父母拘於禁忌的約束,將他放進葫蘆裡扔進河中,幸而未被淹死。後被人收養,終成大器。因托葫蘆而生,故取名胡廣。
《癸辛雜識》記載,宋徽宗趙估也是這一天生的,但為避俗忌把天寧節(皇帝的生日)改為十月十日。東晉名將王鎮惡也生自此日,家人為避俗忌,想把他過繼給遠房本家,但他祖父王猛很有見地,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於是為孫兒取名「鎮惡」,藉以避邪。
類似的例子,中國古代典籍裡甚多,足可見出忌諱五月特別是五月五日生子的民俗心理。所以須得想方設法使孩子早些天或晚些天出生。萬一生下來了,即使不殺死,也得送到外婆家或河邊池畔去,以免衝撞家人。這種禁忌大概受感應巫術的影響,五月份是五毒並出的毒月,此月婚娶、交接、生子等必受感應,儘管這一月這一天出生的人裡出了許多大官,甚至是皇帝,人們還不肯拋棄這種禁忌,總是心有餘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