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20戒 不懂你就虧大了(組圖)

發表:2016-07-10 0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禪語云:「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是人與外界溝通聯繫的通道,言語是一個人跟別人打交道最常用的工具,話說不好就會誤事甚至招致不利的結果。所以人活世上,會說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說話的禁忌,也不可不懂。

1、戒多言

《鬼谷子》中說:「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話說多了一定會有失誤,所謂言多必失。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對別人的情況也往往不夠瞭解,所以說出的話難免不週全,而容易出現紕漏、冒犯別人甚至壞事。

所以話還是少說為妙,盡量在考慮週全時再開口,才能保證不出問題。尤其是對一些重要的人,在一些重要的場合和時刻。

2、戒輕言

唐末五代的貫休和尚曾說:「淺近輕浮莫與交。」一個言語輕率、說話不負責任的人,必然也是一個輕浮的人,輕浮的背後則是淺薄無賴。這樣的人,只會招致別人的鄙夷和厭惡。

要避免這種傾向,就要從慎言開始,情況瞭解了再開口,話說出來有負責任的意識,這樣說出的話才能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3、戒狂言

清代山陰金先生言:「為人行事勿猖狂,禍福淵潛各自當。」猖狂還是謙下,這是直接關係著個人的禍福的。人展現在他人面前的無非言與行,言語又最直接,所以說話切忌狂言。狂則惹眼,狂則招恨,很容易惹來禍事。

4、戒雜言

蘇軾說:「至言不繁。」最正確的道理,最精闢的話語,不多而意明;話不在多,只要清楚明白,至理名言大多言簡而意賅。話雜而亂之人,反映的其實是對事情不瞭解,腦袋裡想得不夠清楚,這樣的話讓人聽不明白更不敢相信,這樣的人也難以取得別人信任。

所以要養成說話之前認真思考和組織言語的習慣,訓練自己言簡意賅、簡潔明瞭說話的能力。多寫點東西並有意識地追求語言條理性,也能起到訓練的效果。

5、戒戲言

戲言本來指開玩笑和不當真的話。平常開開玩笑是沒有問題的,但玩笑如果開得過火,那就真的是戲言了。這背後都是一種沒有分寸、不知輕重,自私而不考慮別人,因而容易引發矛盾和衝突。所以說「君子無戲言」。

人要學著莊重,分寸和輕重是學來和練成的,是在不斷自我持重和考慮別人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教養。

6、戒直言

其實中國文化是推崇直言擔當的,但在生活中直言又的確常常不討喜,這就需要做好一個平衡——直腸更多地應該是一種內心持守的堅定原則,說話做事上則要講究一個迂迴的技巧。這是基於人性的不得已。

北宋歐陽修言:「諛言順意而易悅,直言逆耳而觸怒。」不顧後果地直言不諱,很容易惹惱別人,而造成不利後果。所以,說話要學會委婉和含蓄。

7、戒盡言

「盡言」就是說話不留餘地。而說話留有餘地,才能給自己留有餘地,否則很容易招致難堪的結局和別人的怨恨。比如在氣頭上對別人說狠話,事後往往難以挽回;再比如在答應別人的事上,不要言之鑿鑿地保證什麼,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發生變故或出現沒有預料到的情況。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話不可說死,事不可做絕」,《格言聯璧》中說:「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8、戒漏言

對於一些關係他人或組織秘密的事,切忌不可泄漏,這是操守和人品問題,也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在事情沒有確定時,也不可說確定的話,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讓人覺得輕浮或刻薄。比如即使你對一件事的結果很有信心,結果出來之前也不要到處宣揚,萬一事不成呢?又比如你懷疑一個人,不確定或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也要藏在心裏,萬一冤枉人家了呢?

9、戒惡言

《增廣賢文》中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或者惡語,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內心是良善還是凶戾。多說好話,就是行善;嘴邊惡語,無異作惡。

有些人則是性子激烈難以自製,本心不壞,但造成的同樣是惡的結果。這類人要學著自製,或者事先考慮到可能發生衝撞的情況,而避開正面接觸。

10、戒巧言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一定要警惕花言巧語的人。所謂「無事獻慇勤,非姦即盜」,花言巧語的人往往心懷目的,所有的誇獎讚美只是為了套近乎,表面答應得再好往往也不守信,暗地裡說你壞話或者黑你的人也往往是他。這種人,心地邪僻陰鷙。

很多人誤以為胡言巧語就是「會說話」,其實全錯了,真正的會說話只是言語週到得體,僅此而已。因此千萬要警惕自己出現這樣的傾向。

11、戒矜言

矜就是自大、自以為是。老子言:「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我誇耀的人抵消了功勞,妄自尊大的人不會長進。矜言之人,不是驕傲就是無知,無論哪種都既對自身成長不利,也會招致別人的厭惡。明末清初申涵光所以說:「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人必疑。」

自大的反面就是謙卑,「謙」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全吉的卦,清代名臣張廷玉也說「盛滿易為災,謙沖恆受福」。謙下之人,心量必然大,學識人品往往高,自己受益,別人也會喜愛和信服,自然吉利,自然是福。

12、戒讒言

讒言就是背後說壞話,挑撥離間或者惡意誹謗、貶低和侮辱別人。讒言之人,皆是小人。東漢哲學家王充說:「讒言傷善,青蠅污白。」

實事求是、節製表達的「壞話」不在此列,但也要少說,因為可能被當做把柄,或者讓人覺得心地不純。

13、戒訐言

「訐言」就是攻人短處、揭人瘡疤的話。這種話不僅飽含戾氣和惡意、有損自身形象,而且招人痛恨、容易招來禍事,切忌不可說。

14、戒輕諾之言

老子言「輕諾必寡信」,輕易許下諾言的人往往不能兌現承諾,輕薄的是自己,也讓別人不信任甚至怨恨。一個沒信用的人,是永遠吃不開的;守信,這是做人的基本。

所以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答應,答應了就一定幫人辦好。沒有把握的事,答應別人之前也一定要跟人說明。

15、戒強聒之言

所謂「聒噪」,一個嘮嘮叨叨的人,也是不招人待見的。如果實在忍不住,也要看對象,對不熟的人盡量少說或不說,對親近的人可以多說些,但也要有度。無論對誰,都要注意觀察別人是否不耐煩,不要惹人厭煩。

16、戒譏諷之言

清代石成金說:「開口譏誚人,是輕薄第一件,不惟喪德,亦足喪身。」愛說譏諷別人的話,這種人是輕薄的,不僅德行有虧,人品有問題,而且很容易招來別人的怨恨和報復,因而陷於禍患。

17、戒出位之言

不要說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話,否則很容易讓人覺得你妄自尊大或者暗藏野心,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猜忌。《論語》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說符合自己身份的話,是一種安分守己,也是一種得體,既安全又讓人覺得穩重。

18、戒狎下之言

如果你是主管,要注意不要跟下屬說過分親密的話,因為不僅有傷你的權威,對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響;還可能使下屬多想,或者把精力用在和你套關係上、不認真工作,或者當著你面在其他員工面前不知輕重、讓你難堪。

19、戒諂諛之言

諂諛就是吹捧奉承別人。《格言聯璧》中說:「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阿諛奉承者往往是別有目的,只對比自己地位高、能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諂媚,而對不如自己的人就會傲慢,所以是小人。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是因為自卑才說過度誇獎別人的話,怕別人會輕視或者傷害自己,於是潛意識裡就想用取媚作交換。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這種人需要鍛練的是自己的自信,大大方方地說話,不要一直淪陷在這種卑微裡出不來。

20、戒是非之言

《莊子》言:「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當真是直抵本質——所謂是是非非;世間的一切矛盾、衝突、紛爭,無不源自是非,也無不是是非。不說議論是非的話,不做搬弄是非的事,才可安然行走世間。遠離是非,就是出世。

禪語云:「來說是非者,即是是非人。」不做是非人,才能更好地自處,與處人。


說話的修行,也要從戒開始。(以上皆為網路圖片)

會說話,把話說好,這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智慧。佛家修行講「戒定慧」,「戒」正是直接關係言行舉止的法門;持戒,便是矯正,矯正中又能由外而大涵養自己。因此,說話的修行,也要從戒開始。



来源:儒風大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