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吉祥、神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龍是否真實存在過,還是個尚未解開的謎。在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龍的記載,論及了其形象、神話傳說等文化演變。不過,那都不稀奇。稀奇的是,歷史記載它居然被人類馴養著,還成為了帝王的寵物。這......可能嗎?
龍:吉祥神獸
龍在東西方,有各自的文化脈絡與意義。許多人受到宗教與神話傳說的影響,而認為龍在西方是屬於貪婪與邪惡的象徵物。至於提及東方的龍,皆會想到《論衡・龍虛》所言:「龍為鱗蟲之長」,還會直覺它是帝王的象徵物,代表了神聖吉祥,並與鳳凰、龜、麒麟合稱為「四瑞獸」。
龍的外型,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徵(關於九種特徵,還有另一類說法,此文選一類來列舉):鹿角、駝頭、兔眼、牛耳、蛇頸、虎掌、鷹爪、蜃腹、魚鱗。因此,龍與地藏王菩薩的坐騎諦聽一樣,被稱為「九不像」。因為沒有具體的實像,在龍的形象脈絡中,我們只能試圖勾勒它的原型。於是,出現了龍的原型應該是鱷魚之說,還有的研究者判定原型應該是蛇。無論如何演繹,龍都不脫神話傳說中的高聖、奇幻的形象。
龍既然在神話傳說中,佔據可觀的文化位置,除了外型不同凡響之外,其能力當然得異於凡物。龍能翱翔九霄、騰雲駕霧、呼風喚雨的神奇能力。它正是這樣一種忽隱忽現的難測靈獸。因此,若要討得靈性、神聖、王者的霸氣之感,多半可托「龍」字來揭顯未見物,但是大眾早就已經具備了對龍形象的既定印象。於是,當一曲紅遍大街小巷的《龍的傳人》唱響華人界時,中國人更是喜歡自稱是「龍的傳人」,那樣多少沾染了祥瑞尊貴之氣,是高貴的民族。
「養龍」的記載:董父豢龍、孔甲養龍
可是,神話傳說中,形象那樣神聖、行蹤那樣難以捉摸的龍,能夠被人類好好地安置嗎?《史記》與《左傳》有著關於人類馴養龍的歷史典故:董父豢龍、
孔甲養龍。這種靈性十足的上古神獸,居然就像是現代的貓狗寵物那般被豢養著!如果歷史記錄屬實,這就真的是最離奇、最古老的大型寵物了。
馴養龍的人有董父,以及曾向董父的後代豢龍氏學習過馴龍術的劉累。先說說被舜帝賜姓董氏的董父吧!董父豢養龍是出了名的,所以他的居住地(山西的董澤湖)又被稱為龍的故鄉,相關事跡在多處古籍中皆有記載,且多提及為夏朝帝王姒孔甲養龍的劉累。
《九州島要記》載:「春秋飂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龍。舜遣養二龍於陶丘,是為豢龍氏。」
《太平寰宇記・卷七》:「豢龍城,在縣西四十里,即今豢龍氏之邑也。昔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舜賜氏曰豢龍。豢,養也。及夏孔甲擾於上帝,帝賜之乘龍,雌雄各一。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夏後賜氏曰御龍。今汝州魯山縣即御龍氏邑。又汝州有大龍山,並劉累養龍之處。尚書臺,(即)魏文帝受禪,有黃鳥銜丹書集於尚書臺,即此也。」
經典「養龍」文獻:《左傳》、《史記》
綜觀歷史文獻,關於董父與劉累馴養龍的故事內容,大致上不超出《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魏獻子與蔡墨的對話,這也是後世研究較常提及的古籍記載:
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獻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物有其官,官脩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另外,《史記・夏本紀》亦有同樣的記載:
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待續)
相關文章